中国指数研究院10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300个城市共推出11.8亿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8.9%,其中住宅用地推出4.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1.3%;全国300个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近21107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2435亿元,同比增加近70%。(10月16日《燕赵都市报》)
向市场供应的土地只增加了8.9%,土地出让收入却增加70%,土地价格上涨的速度一目了然。谁会为疯涨的土地价格最终埋单?毫无疑问是所有的消费者,其中,购房者看得见的冲击较为明显。疯涨的地价会直接推高房价;而流向市场的土地相对有限,又难以保证市场持续的住房供应,将会进一步增强房价整体水平上涨的预期。卖地收入的疯狂上涨,还会进一步加深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未来房地产调控的阻力会进一步增加。
政府疯狂卖地带来的隐患,远不止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之忧,其一,疯狂卖地会进一步加剧土地供需的矛盾,各种违法用地问题将会更加严重,直接威胁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加重我国粮食安全的忧虑;其二,地方政府债务已经进入集中偿还期,新的政府投资项目还在不断上马,一旦卖地难以持续,地方政府债务链就可能出现断裂,继而酿造巨大的社会危机;其三,土地出让、房产开发是一个违规违法高发、腐败容易潜行的领域,政府卖地的过程极有可能伴随着各种腐败,会直接影响党的执政之基。
批判起来比较容易,然而,地方政府疯狂卖地也有无奈之处:其一,住房制度全面改革20多年以来,地方政府已经形成了土地财政的格局,不可能一朝改变,而且从目前来看,我们还不能提供一种成功可行的替代方案;其二,土地财政在历史的惯性中之所以形成,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转型,必须由政府来承担绝大部分改革转型成本,土地财政在一定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其三,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出口的拉动效应明显减弱,经济增长更主要的是依靠政府的投资来拉动,于是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
特殊国情决定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改革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硬着陆,但这种依赖政府垄断资源获取超额溢价的财政模式必须改革,如果不改革,在土地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政府必然会寻求新的资源来实现超额溢价,比如矿产资源、水资源等。实际上,已经有所谓的“专家”建议“将空气资源全面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如果目前的模式不改变,在卖地收入这一个“葫芦”被按下之后,浮起任何一种资源价格疯狂上涨的“瓢”都是有可能的,推出高溢价的“空气资源税”也许就不是一个笑话。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政府职能存在缺位、错位和越位问题,有利可图的抢着做、无利可图的踢皮球,因此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然而,政府职能转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目前的政绩考核与升迁压力之下,“保增长”会让地方政府没有多少腾挪空间,明知土地财政模式有问题,却只能“饮鸩止渴”。因此,要破解地方政府疯狂卖地之忧,中国全社会都必须做好一个阶段阵痛的准备,在逐步降低“保增长”目标的同时,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退出直接市场参与者的角色,并通过配套的财税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让地方政府在稳定可持续的财政支持下做好“守夜人”。 (郭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