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证难办脸难看》为题,报道了两个例子:一是北漂小伙小周为办理护照,6次跑回距北京300多公里的老家武邑县,大半年才办成;二是江苏省丰县小狄在丰县行政服务中心和丰县工商局大沙河分局往返11次办理营业执照和法人执照。据了解,目前衡水书记市长已连夜处置被曝光的问题,要求对武邑县公安局当事人作出严肃处理,对相关领导严格问责;10月12日上午,江苏丰县官方对外部通报,目前已经有10余名责任人被处分。

显然,无论是北漂回乡办护照连跑6趟,还是创业青年为营业执照和法人执照来回折腾11次,这两个例子都“撞”在了“枪口”上。类似于这样的例子每天在全国都有很多起,但引起媒体关注的例子却不多。这并不是说媒体对“证难办脸难看”这类官僚现象关注不够,而是因为这类现象太多了,有点关注不过来。

毫无疑问,这两个例子同时“撞”在两个“枪口”上:一是“撞”在央视《焦点访谈》这个“枪口”上,引发全国人民高度关注,上级部门自然要重视,否则,影响地方政府形象。二是“撞”在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个“枪口”上,地方主要官员不得不重视起来,否则,不仅下面不满意,上面更不满意。

不过,能同时“撞”在两个“枪口”上的案例毕竟是少数,而且这两个例子是在当事人被地方有关部门折腾多次之后才被媒体曝光。因此,不能总等“证难办脸难看”撞枪口,而是要从根本上铲除“证难办脸难看”的土壤。无疑,“证难办脸难看”的原因是,具体办证部门和办事人员还存在严重的官僚思想。

可能在政策层面,从国家部门到省市部门,都在简化办证程序,但实际上,具体办事部门和办事人员,在思想上没有真正接受简化办证程序,而是按照老的做法在操作,导致的结果是,群众为了办某个证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相关部门的公信力也会因此大受影响。

所以,治理“证难办脸难看”现象,不能总等媒体曝光,而是要主动调查每个服务窗口的办证办事环节存在哪些问题,各省市有关部门既要下基层暗访简化办证程序的政策法规落实得怎么样,更要给每个“证”的办理时间、办理条件、办理程序进行严格限制,如果“超时”、违规,理应严厉问责。

今年,一些官员下基层暗访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果各省市有关部门也经常到各个办事窗口去暗访,或许地方部门就不敢折腾老百姓了,正是因为基层部门存在官僚主义思想,而上级有关部门对这种官僚思想假装看不见,才导致公众为办一个“证”要耗费大量的成本,还有可能因此失去机会,遭受很多损失。

目前,无论是在外的流动人口还是想创业的群体,数量都非常庞大,而且在我国很多方面都需要各种“证”,如何为这些不方便办证的群体创造方便,值得我们思考,比如,能不能真正实行“一站式”办证?能不能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为流动人口设立相关的办证点,避免流动人口在城市和户籍地之间来回折腾?能不能把群众意见纳入各级官员的政绩考核?

(张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