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曾宪科 执行/ 刘 方 王 洋

核心提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要到了,根据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因此今年的重阳节意义更为特殊——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不管法律法规如何变化,尊老敬老却是不变的主题。不过,记者采访发现,有不少年轻人却不知道重阳节,和其他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相比,重阳节却显得有点冷清,其实,老人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多给予一些关爱、常回家看看。

不少市民对重阳节了解不深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之一,要是能穿越回古代,定能够看到古人携家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等佳节盛景。重阳节将近,“市民打算如何度过”“重阳节的意义又是什么”……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在街头进行了调查。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20多位市民中,有近七成不知道什么时候是重阳节,重阳节要干什么,很多年轻人更对登高、吃重阳糕、赏菊这些传统习俗知之甚少。在采访中,不少小学生、中学生表示,他们对重阳节的理解也仅仅是从课本中的诗词中而来,在实际生活中没有过过重阳节,也不知道该如何去过。

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逐渐演变为“老人节”“敬老节”。重阳节我们该为老人做些什么呢?在采访中,有近半数的市民表示,重阳节那天没有特别的安排,仅有少数市民表示若有时间会带老人出去走走或者给老人买点衣服、食品等礼物。“我感觉重阳节敬老、爱老的气氛远不及‘父亲节’‘母亲节’这么浓厚,根本原因可能在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不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平时陪伴老人的时间太短,所以对这方面不够关注。”市民周先生说。

重阳消费受商家冷落

平时大小节日,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商家们总是能渲染节日气氛赚得盆满钵满。然而,记者近日走访市区多家商场、超市发现,一向习惯打节日牌的商家们面对重阳节却“集体失声”,商场难见重阳节的活动广告,很多打折促销也都是延续“十一”的活动,与老年人有关的衣服、鞋帽等商品依旧摆放在不显眼的位置。

“不是我们不想做促销活动,而是重阳节没有什么显著的特征来吸引消费者,不像吃月饼能代表过中秋,包粽子过端午,找不到什么物品能表达重阳节的气氛,市民也没有重阳节的消费习惯。”某商场销售人员说。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平时不管是大节小节,鲜花市场总会引起一波不小的震动,然而重阳节将至鲜花市场却表现冷淡。“重阳节有没有打算给家中的老人送束鲜花?”听到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不少市民一头雾水。“一般都是父亲节、母亲节,或者是老人生日才送吧,我还没在重阳节送过什么礼物。”一位市民回答道。

尽孝应重在平时

“其实不必非得在这个节日,像我们家姊妹几个,平时没事的时候,都会去父亲家,给他做点喜欢吃的菜,帮他洗洗衣服、换换床单被罩,陪他聊天。这样老人的心情也舒畅很多,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市民丁女士的父亲今年已经80多岁了,平时几位子女都很孝顺,常回家看看已经是一种常态,对于老人来说,每天都像是在过节。

市郊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陈女士说:“每逢重阳节临近,部分子女都会买大包小包的礼物回家看老人,一些高校大学生也会进社区、养老院慰问老人,老年人都非常高兴,可以和家人孩子团聚,能和年轻人一起聊聊天、唱唱歌,丰富了日常生活,使老人们充满了活力。但这种关爱平常太少,往往在重阳节前后扎堆,反而会增强老年人日常的孤单感,因此,尽孝应重在平时,没事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多给予老人一些关心。

老人愿望简单质朴

“希望儿女平安、健康,我们当老人的就知足了。”“只要儿女过得好,我们看着就高兴。”“要是子女有空的时候,能多回家陪陪我们,辛苦一点儿给他们做饭吃,心里都高兴。”重阳节是老年人的节日,记者以“重阳节您希望子女给您送什么礼物?”“重阳节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为题做调查,发现和其他节日相比,有九成以上的老人表示“不要礼物”,愿望也很简单质朴,就是希望儿女们一切都好,能常回家看看就行了。

家住浉河区申城大道的刘老先生,退休已经10余年,老伴儿去年过世,如今他一个人独居。说起重阳节的礼物和愿望,刘老先生马上说道:“礼物就不需要了,孩子们能回来陪我吃顿饭就是最好的慰藉。”不过,很快他又操起了孩子们的心,“重阳节正好赶上星期天,平时他们上班也忙,也没必要非赶回来,趁着周末好好休息一下,这节日我一个人怎么过都行。”

家住东方红大道的袁老太太,今年已经83岁高龄了,如今儿孙满堂,但大部分因为工作、学习原因居住在外地,平时回来的次数很少,每次停留一两天就匆匆离开。聊起重阳节的愿望,她说:“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能和后辈们多团聚几次,多听听他们的声音,知道他们过得好,我就心满意足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渴望被重视、被关爱仍是大多数老年人的心声。“子女有时候好久都不跟家里联系,打电话也像例行公事一样,聊不到几句就匆忙挂掉。”浉河公园里一位正在晨练的老人向记者表达了他的失落,“现在生活好,有的子女以为保证老人衣食无忧就是孝顺,其实我们更渴望得到儿女们精神上的关心。”

链接》》相关资料

重阳节来历

重阳节正式成为节日,是在西汉时期。在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中已有记载。文中提到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个名叫贾佩兰的侍女也被驱逐出宫。贾佩兰与人闲谈时,说到在宫中每逢九月初九,就要佩插茱萸、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可见,农历九月初九在汉代就成为节日了。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沿袭至今。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传统习俗是登高远眺,秋高气爽之际登山,令人心旷神怡。平原之地无山可攀,人们遂吃糕纪念。“糕”和“高”谐音,最早取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演变为步步高升的吉祥之意。此外,重阳赏菊赋诗亦为古代时尚,唐诗宋词中有不少吟咏重阳的名篇佳句。在我国江南,也有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

重阳节敬老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地方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2年12月28日表决通过了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