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71.闽王王审知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又字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他从光启元年(885年)随兄王潮入闽到去世,在闽总共39年,其中在榕有32年,先后任职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弄部尚书、威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特进检校司徒、检校太保、琅琊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由于他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方针,对当时福建的社会安定及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72.马祖常

马祖常,1279年生于潢川,其先世为蒙古雍古部人,曾祖父月合乃,跟随元世祖忽必烈攻宋,尔后留居开封,子孙按照以官为氏的惯例改姓马。父亲马润任光州监军。马祖常自幼好学,勤于思考,元朝恢复科举制度,他乡试、会试皆中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后官至礼部尚书。马祖常善于写文章,专以先秦两汉为法,而自成一家之言。尤其是诗作,圆密清丽,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作《石田集》15卷收入《四库全书》。他还曾编修过《英宗实录》《皇图大训》等巨著,当时的文宗皇帝帖木儿都由衷地赞叹说:“中原硕儒唯祖常。”

73.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汉族,信阳人。明代文人,终年仅39岁。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著有《大复集》。

74.亡羊补牢

《战国策》中记载这样一段真实的故事,说的是在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占领湖北大部分楚地,形势十分危险,无奈之下顷襄王派人把楚国以前的谋事庄辛请来。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并建议把城阳城作为楚国的临时国都。顷襄王欣然接纳,把国都迁于此,而“亡羊补牢”的典故也就出于此地此时。

75.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诞生在光山县衙的官舍里。因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当时正担任光山县县令,故取名“光”。

司马光从小聪慧好学,机智冷静,一次他和一群小伙伴在后院玩耍,有一个孩子不慎跌进自家的大水缸里,其他孩子见状都吓跑了,而司马光却冷静地捡起一块石头将缸砸破,救出了小伙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后来在汴京、洛阳间被画成图画广泛流传。宋仁宗宝元初,司马光中进士甲科,任天章阁侍制兼侍讲知谏院。高太后临朝,司马光任宰相8个月而卒,死后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最大的贡献,莫过于耗时19年编撰《资治通鉴》一书,这是我国最完备的一部编年史。

76.子路问津

'

罗山县城西南15公里有个子路街,街南头有一条与小潢河汇合的小河,名叫子路河。子路街、子路河都由于“子路问津”这个典故而得名。明、清两代子路河边的乡绅文人先后为“子路问津处”立过3块石碑。明代立的一块现存于青山乡五里村,清代立的一块现存于青山乡洪河村。

77.三年不语息夫人

息夫人,春秋时期息国国君的夫人,出生于陈国的妫姓世家,因嫁于息国(今河南息县)又称息妫,后楚文王以武力得之。因其容颜绝代,目如秋水,脸似桃花又称为“桃花夫人”。死后葬于桃花夫人庙,又称桃花庙。

八、古民居类(3项)

78.光山白雀园明清街

光山白雀园明清街位于光山县白雀园镇,长约500米,呈条带状,沿白露河西岸向南北扩展,有房屋500余间,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有浓郁的豫南建筑风格。当时的白雀园商户云集,水陆交通便利,从水路码头上岸进城的古城门至今依然完好。光山白雀园明清街已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4月又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镇。

79.新县八里畈丁李湾村

新县八里畈丁李湾村整个民居风格源自徽派,亦有河南本地特色。与普通的豫南民居相比,这些依水而建的徽派民居,超出坡瓦高度的门楼马头墙最为抢眼,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建筑外观。

在最东侧的一处门楼,锯齿式房檐下的砖雕、石雕上,各种彩绘的花卉图案依稀可见,十分精美。门枕两侧石礅上,也有着花瓶插花镂刻。整个门楼,古朴庄重,保存相对完好。紧邻该门楼东侧的门楼,更加高大,门枕石礅包括屋檐彩绘上都出现了麒麟镂刻,而且屋门上方的八卦造型窗户,出现了彩绘,但其房门朝向偏东方向,并非正南,显得尤为另类。

80.新县周河乡毛铺村

新县周河乡毛铺村楼下、楼上两个村民组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建造的民居院落,整个村落为彭氏家族居住。明末,彭氏家族由江西迁到此地建村,经过几代彭氏家族先祖不间断努力,终于建起了远近闻名的彭氏村落。整个村落由东向西一字排开,东西长500余米,南北宽40余米。建筑外部精美的砖雕、木雕随处可见,整体风格沉稳大方,宏伟气派。宗祠的西边是一片楠竹园,在青翠竹园的映衬下,彭氏宗祠更显得庄严肃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