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节到来之际,在对每一位老师献上祝福之余,也不免有些担忧。因为每到教师节,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要挖空心思,琢磨给老师送“礼物”。如果学生送给老师一件自制手工,或一句温馨祝福,自是理所应当。显然,我这里说的“礼”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礼外之礼。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礼”,如何对待教师节礼物,恐怕已经和看待教师这一形象密切相关。如果礼物越来越重,只能说明教师的形象在公众的心中越来越轻。家长热衷送礼,背后传递出两层意思:一是表达了不信任;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多关怀。

中国有礼尚往来的传统,一般人只看到礼,没有看到往来。实际上,有来有往比礼更重要,没有往来就不可能有礼的存在。如今的家长单方面给老师送礼,目的无非是想索取,通过额外的赎买,索取教育服务。有些索取,其实属于正常教育范围内,为了保障孩子受到公平对待;有些则超出了教育范围,用以制造不公平。问题在于,谁也无法确定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提供的服务哪些是正常,哪些是超常。对于有理性却无法获得完整信息的家长来说,只要有一次暗箱操作的先例暗示,便会引发一系列暗箱操作。因为只要有一次暗箱操作,就会无形中提高信用的成本,从而带动其他交往的信用成本,让单纯的信用关系不复存在。

对于教师来说,收取礼物不仅是收益,同时还意味着风险。家长支出额外成本实际上相应地获得了自由裁量权,而且,家长支付的成本越高,所获得的自由裁量权就越大,相应的,教师也越被动越没有底气。收取礼物的结果无非两种,一种是让对方称心如意,一种是让对方心生怨恨。

近年来,教师形象大跌并非无中生有,必是长期累积的恶果。如何遏制教师节送礼,是一个真正让人忧虑的事情。除了依靠教师、家长自律,恐怕还需要法律的强制性手段。记得在2006年,一个内地的博士生想送1万元的礼物给自己的香港老师,以此获取考试答案,结果教授报警,学生入狱,行贿在香港和受贿一样是重罪。当然以大陆人眼光来看,教授实在够绝情。但是大家不妨想一想,仅仅依靠道德感召恐怕很难挽救人性的堕落。

教师节是9月10日还是9月28日在我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过好这个节日,让它回归尊师重教的轨道。 (民办教育家 信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