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无限的“糖高宗”,近一年来价格阴跌不止。原本寄希望于夏秋消费旺季打个翻身仗的制糖企业,今年遭遇旺季不旺的尴尬,让食糖贱卖行情难以逆转。
对于受淡旺季销售影响明显的制糖业来说,每年夏秋季,在饮料消费高峰叠加中秋备货双重利好的推动下,制糖企业的销售战往往高潮迭起。然而,今年中秋备货期已过,制糖企业依旧在寒冬中苦行。即使是7月燃起的那些个星点般价格反弹的小火苗,也在不到一月间消逝。
本月,多家制糖企业公布业绩惨淡的二季报,巨亏的背后揭示了行业的无奈:不断扩张的产能导致市场供大于求,走私糖盛行让国内糖企在夹缝中求生存……更糟糕的是,多家缺乏应对措施的企业表示,明年或更加艰难。
旺季不旺 食糖贱卖
自7月中旬起,寒冬中苦守的糖业公司略感一丝暖意。期货分析师陆明远告诉记者,因7月整体宏观氛围转好,资金大量流入大宗商品市场,几乎国内外所有商品都出现回暖走势。在此带动下,糖价也走出一轮上扬行情。“今年全国百年难遇的高温天气,推动饮料等食糖下游产品迎来销售旺季,从而带动食糖销售。低迷的糖市价格主要是受到夏季饮料消费高峰和中秋备货的影响,出现为期一个月的小幅反弹行情。 ”
但这拨久违的行情,没有给糖商带来多少业绩提振,倒是近期因为供过于求,外盘糖价的大幅回落又让糖商很快陷入亏本泥潭。
虽然“糖高宗”从价格的巅峰宝座跌落已一年多,但食糖熊市仍无见底的征兆。从年初至8月21日,国内广西现货报价自每吨5700元下降至5350元左右,郑糖1401主力合约价格从每吨5700元震荡下跌到5000元左右,跌幅14%左右;洲际交易所(ICE)原糖则由每磅近20美分跌至16美分附近,降幅接近20%。
糖业公司 巨亏扩大
今年糖价旺季不旺,甚至超出去年的萧条情况,制糖企业一片哀叹。 8月,糖业公司公布中期业绩,持续扩大的亏损让投资者不寒而栗。
主营产品为糖和造纸业的贵糖股份也公布了上半年的亏损报告。该公司受食糖、文化用纸价格持续走低、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上半年亏损4843万元。公司解释称,报告期内白砂糖售价下跌的幅度大于成本下降的幅度,导致白砂糖毛利率下降,公司利润减少。纸产品市场依旧不景气,整个行业仍供大于求,产品价格低迷,没有走好的迹象。
专家认为,当前国内糖业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在进口糖大量涌入的背景下,由于国内甘蔗种植劳动生产力低下,土地利用率低,亩产值难以与巴西、印度等国竞争。同时,由于良种缺乏、水利基础设施滞后及先天自然条件限制等原因,我国食糖生产的主要原料糖料蔗种植成本远高于国际水平。当前,广西等国内产糖区甘蔗收购价普遍在每吨450元以上,而印度、巴西等国糖料蔗成本换算成人民币不足每吨300元。
产业转型 拯救糖企
制糖业巨亏,不仅仅是几家上市公司的坎。据悉,广西是国内最为重要的食糖主产区,年食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制糖业多项标准均走在国内同行前列。广西糖业不景气,其他产区糖业发展更为捉襟见肘。专家估计,2012、2013榨季,云南糖业企业三分之二以上面临亏损局面,海南、黑龙江等地糖业企业则几乎全部亏损。
有业内人士建议,仿照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行补贴的模式,对农民种植糖料蔗进行补贴,降低制糖企业生产成本,从而帮助企业渡过当前难关,为国内糖业实现技术升级和调整赢得宝贵时间。技术转型方面,可通过推动土地流转,加快蔗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机械化生产,加快良种研发等方式,提高糖业尤其是甘蔗种植的劳动生产率。如此,才能让制糖企业走出困境。(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