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凌晨2时开始,深圳普降暴雨,大量山洪瞬时涌入原二线路穿留仙大道一涵洞,导致涵洞积水最深时达2米。就在凌晨4时许,家住南山区大勘村的童许仙驾车从家出发,打算到罗湖火车站接从老家返回深圳的先生和9岁的儿子。途经上述涵洞,被困于水中,3个小时后才被打捞上来,经抢救无效身亡,年仅31岁。(8月31日《南方都市报》)
驾车溺亡背后有着“三重”缺失。其一,城市的排水现状依然沉重。如果暴雨来临时,排水设施良好,也不至于要淹掉到一辆车,从而让一个宝贵的生命凋谢。城市的排水设施何时才能让人放心?
其二,自救能力差或缺失。灾害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而自救能力却事关保障生命,可就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我们却很难做到知识普及。生命很宝贵,为何对保护生命的自救却是何等漠视?
其三,公共救助的迟缓。受困者及时报了警,有效的救援却迟迟未到。固然,这有洪水过大等原因,但也暴露出救援的不及时。对于处于危险中的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可公共救援却缺乏专业性,甚至缺乏危机处理经验和技术,这自然容易使生命得不到及时救助而凋谢,这是令人惋惜的。
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能够从问题中找出“对策”,从而从制度上保障悲剧不再发生。
文/滨兵 图/朱慧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