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小然
最近,创建文明城市又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而中心城区市容市貌的大为改观,也让市民眼前为之一亮。趁热打铁之际,《信阳日报》又推出了“爱魅力信阳、做文明市民”系列报道。这一系列好现象,确实让人为之振奋。我们在褒奖之余,也看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比如,人行道上的问题等,颇有让人“与之奈何”的感慨。
人行道,顾名思义,即人行走的道路。可是,据《信阳日报》记者近日的调查发现,人行道几乎成了“车停道”,尤其是机动车。这确实是一个关乎城市文明乃至交通安全的大问题。如是说,其实大家都明白,机动车抢占了人行道,把行人“赶到”了快慢车道,或其他不该行走的地方,尤其是弱势群体的人们。这不但导致人车混行的不文明现象,而且造成很大安全隐患。
此现象的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记者认为,并非是某一方的原因。比如,记者采访中发现的就有:机动车增多,停车场少,驾驶员不自觉,管理措施的不到位等。虽然政府部门投入那么多财力搞市政建设,确实大大方便了市民,但在一些公共设施建设上,比如城区的停车位和停车场不足,应适当加以考虑,加快建设步伐,力求市政建设与社会发展同步。
但这是一些现实存在的客观问题,难以一下子解决。个人认为,要减少或杜绝此类不文明现象的发生,关键还在于人,在于人的文明意识和文明行为。
常言道,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考虑到他人的利益时,就会把方便带给他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文明带给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文明的礼物,甚至是加倍的回报。例如,当我们因办事而附近无法停放车辆时,停在人行道上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是否考虑把车辆停在相对远一点的合适位置,自己多走几步路又何妨?须知,那几小步的多走,却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再例如,机动车在行驶时遇到行人,不减速或加速绕过去,也不是唯一的选择,减速或停下来,让行人先行,虽然你慢了一秒或一分钟,却与文明快速相遇。而这,岂不是一种更加高尚的行为?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与人方便并不难,难的是我们心中有没有装着文明这根“弦”。倘若大家都能将这根“弦”拉起,那么,信阳的文明之音会弹奏得非常和谐与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