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校园的“新面孔”

1913年4月,周恩来随调任天津工作的四伯父来到天津。当时的南开中学是一所闻名国内、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开办的私立学校,教育目标是“培育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学校学术空气浓厚,教学作风民主,并以管理严格而著称。

周恩来到津后在离家很近的直指庵小学四年级就读,为了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他在天津大泽英文、算学补习学校补习了三个月英文。当年8月16日下午,周恩来在南开中学北楼下大教室参加入学考试,考试的科目有英文、国文和算学。两天后,学校公布录取名单,周恩来榜上有名。8月19日,周恩来身着浆洗干净的竹布长衫走进南开中学报到入学,正式成为南开学子。

勤工俭学的“免费生”

当时的南开中学学费比较昂贵。入学后的周恩来生活清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能於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造成斯绩。”“周恩来在学期间穿的一直是布衣布鞋,夏天只着一件白长衫,入冬则是单薄的青棉袍,外面再罩一件泛白的蓝大褂。衣服虽破旧,但他总是自己动手补好、洗净,整整齐齐地穿在身上。他没有足够的钱在学校食堂包饭,时常到街头小摊买大饼和豆腐汤或粥充饥。没有菜时,就从家里带一小罐酱来下饭。”校史馆副馆长杨乃东介绍说。

周恩来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主要靠伯父微薄的收入来支持,即使加上伯母做编织类手工活挣来的钱作补贴,他的生活依然拮据和窘迫。入学第二年,由于品学兼优,学校破例免除周恩来的学费、书费和宿费,他也成为当时学校唯一的“免费生”,但生活费用还需要自己解决。从此,尽管课业繁重,社团活动很多,周恩来仍然挤时间兼做这类工作。

刻苦学习的“读书人”

周恩来求学南开中学四年中,共有十七门课程,其中主科为国文、数学(包括代数、几何、三角)和英文,英文课每周都有10小时。辅科有物理、化学、中国史地、西洋史地、生物、法制、体操等。从二年级起,除国文和中国史地外,各科都用英文课本。三年级起,就要求学生阅读英文原著。

入学初的一段时间,英文底子不太好,后又有几篇作文的评语也不甚佳,使得周恩来深受震动。1914年春,他在作文《羊叔子平吴疏书后》的页边写下感言:“人人作此均佳,我独何故而草草率责?致劳先生之口舌。岂从斯无扬眉吐气之时耶!翔宇,翔宇,汝宜三思,须知凡人之所能为者,己即能为之。汉文落第,英文不及格,尚何面居于丁二班?若长此以往,恐降班有你,南开不久亦非汝插足之地矣!宏图壮志,竟将抛诸大海。活泼精神,亦将沉沦脑外。虽有同志同仇,亦将不汝答矣!岂不羞煞也哉!”

周恩来的同班同学张鸿诰曾回忆说:“我记得在第一学期中,他读起英语来发音很生硬。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他学习很刻苦。每天早晨起床后,将洗漱和吃早点的剩余时间,以及中午和下午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学英文。这样不到半年时间,不但赶上,而且超过了一般同学的水平。以后又不断努力,一进入二年级,他的英文水平就相当好了。”

周恩来的作文深受老师赞赏,多次被评为“传观”之作。此外,他对数理化也都很重视,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曾名列数学、化学最优者。

社团活动的“活跃者”

在南开浓郁的“公”、“能”教育氛围中,周恩来不仅发愤读书,而且特别注重“爱国爱群之公德”修养,志存高远,思想品德日臻完善,同时他还是校园社团活动中的“风云人物”。周恩来积极参加和组织有意义的校内和社会活动,先后在敬业乐群会、《校风》周刊和演说会等诸多学生团体担任职务。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尤其为敬业乐群会付出大量心血。周恩来曾回忆说,他的组织才能在这里得到初步的显示和全面的锻炼。

入学第二年,周恩来与同学张瑞峰、常策欧三人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该会宗旨是“以智育为主体,而归宿于道德,联同学之感情,补教科之不及。”会员初时20余人,后来逐步发展到280多人,占全校学生总数1/3。会员还包括校外人员,一些老师也成为会友,而周恩来正是敬业乐群会的实际主持者,是活动中心。

1914年10月,敬业乐群会创办会刊《敬业》,由周恩来负责主编。1916年3月至1917年6月,周恩来开始担任校刊《校风》周刊的学生编辑代表,同时担任《校风》总经理,负责财务收入、印刷校对、广告发行等事务。

充满激情的“演说家”

民国初年,仁人志士利用演说传播新思想,探讨国计民生和世界大势,吸引了大批具有强烈求知欲和政治激情的青年。校长张伯苓是演说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南开中学的演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1914年春,学校成立演说会,周恩来是十名演说员之一,1915年2月被选为演说会副会长。他利用各种机会努力锻炼语言和思辨能力,积极参加演说活动,发表对读书学习、做人做事,特别是对社会政治的见解。每逢梁启超、蔡元培等学者、大家来校演说,他都聚精会神地听讲和记录,对内容和演说艺术认真揣摩。

1915年6月6日下午,天津爱国志士在河北公园(今中山公园)举办天津救国储金募捐大会,17岁的周恩来带队参加并登台演说,号召国民振兴国家经济,誓雪国耻。他的演说主题鲜明,义正词严,慷慨激昂,引发听众的强烈共鸣。周恩来还以书信的形式写出《广募救国储金致友人书》一文,宣传散发。

周恩来连续两年作为南开中学的三名代表之一参加校际辩论赛,他的辩论词主题鲜明,切中时弊,为真理而辩,为社会进步而辩,赢得众多听众的支持,南开中学两次夺得全市第一。

新剧舞台的“梅兰芳”

周恩来入学时,正值南开新剧方兴未艾。校园里浓郁的新剧氛围,强烈地吸引了周恩来。1916年,校长张伯苓的胞弟张彭春从美国留学归来,讲授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系统地介绍西方戏剧历史和现状,使周恩来对西方戏剧有了比较深入系统的了解。他运用所学的西方戏剧理念,纵观世界戏剧史,审视南开和中国的戏剧,撰写出著名的现代戏剧论文《吾校新剧观》。

该文在中国话剧史上首次介绍西方戏剧思潮和流派发展史,并提出了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概念,可谓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的开篇之作。张伯苓对此予以高度评价:“像周恩来明确提出‘写实主义’戏剧创作原则的,纵观天津和北京、上海等文化发达的都市,尚无先例,更何况又出自一名中学生之手,不能不称之为奇才之见解。对这种有望成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开拓者的栋梁之才的幼苗,作为师长理应倾心竭力培育啊!”

杨乃东介绍:“当时社会封建意识很重,男女学生不能同台演出。周恩来相貌俊朗清秀,在剧中多扮演女角。中学四年,周恩来共参与演出八部新剧,其中六部是女角。”周恩来参演的第一个剧目是八幕新剧《恩怨缘》,扮演年轻的烧香妇,在新剧舞台上崭露头角。由于倾情投入和勤学苦练,在南开中学十一周年校庆纪念会上演的新剧《一圆钱》中,周恩来已成为女主角孙慧娟扮演者的不二人选。该剧的上演曾在天津引起轰动,1915年暑假,新剧《一圆钱》到北京公演,博得好评,北京青年会赠送了写有“誉满京师”四个金色大字的贺匾。京剧名家梅兰芳观看演出后,请周恩来等人座谈,切磋男女反串的表演技艺。

1917年6月26日,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中学毕业。《南开学校第十次第二组毕业同学录》中对周恩来给予高度评价。在南开中学第十次毕业式上,校长张伯苓致开会词并讲演。校董徐世昌颁发证书,周恩来获“国文最佳者”奖。

揭 秘 “班史”面世的背后

在刚刚落成的周恩来中学时代纪念馆中,周恩来所在班级的“班史”是首次向世人展出。这份珍贵"班史"的发现,还要从周恩来总理与他当年的良师益友亢乃茹先生的情谊说起。

亢乃茹先生是周恩来总理在南开中学求学期间的老师,亦是张伯苓校长的“左膀右臂”。周恩来毕业后由于忙于革命事业,便将自己在南开中学时期的许多物品交由亢先生保管,其中就有这一份宝贵的“班史”。亢先生对这些物品珍爱有加,就这样一直传到孙子亢大器手中。今年,亢大器听说南开中学对外征集校史资料,便主动联系校方。南开中学负责校史资料收集工作的老师于梅闻讯立即到其家中拜访,经南开中学复制后,这份“班史”才得以面世。

这份“班史”是周总理所在班级,第十次第二组毕业生同学录的一部分,由常策欧、周恩来作序。根据班长常策欧4年的班级日记整理而来,真实地展示了整个班级的成长历程。其中包括全班同学的获奖情况、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等内容。更为难得的是,这份“班史”完好地保存下每位教师和全体28位同学的照片,并记录下对每位同学的评语。

“这份‘班史’的发现使我们感受到了周总理所在班级团结奋进的风貌,对于南开校史的研究工作来说弥足珍贵,我们也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可以发掘出更多这样的珍贵史料。”于梅说。

(据《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