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继疆 张诗绮

实 习 生 周 静

“十三里桥的草莓熟了”、“十三里桥的樱桃红了”——每年春上,距离中心城区不到半小时车程的浉河区十三里桥乡,成熟的樱桃、草莓都会吸引不少市民前去采摘。作为全乡经济的一大支柱,统计显示,目前十三里桥乡共种植草莓、樱桃7000余亩,年产值超过1.6亿元,其中仅草莓一项,每亩净收益就在万元以上。告别了畜禽养殖带来的“黑脏臭”,如何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成了十三里桥乡领导班子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我从2004年开始养猪,现在猪场拆了,生态环境好了,没有了脏水、臭气,下一步我就打算靠水吃水,按照乡里的规划,种上观赏植物和草莓、樱桃等经济作物。”在十三里桥乡强湾村周湾组,村民杜忠明指着拆迁猪场后剩下的废墟对记者说,“远处的那个小水塘,就是在南湾水库正常水位的时候形成的湖岔子。在我的记忆里,1978年,是南湾水库水面最低的时候,曾经有所缓解,水面最高的时候,就在我家门口。不过近年来降水少,水位一直下降,现在(水面)离我家有一里多路了。”“水位下降后,留下的湿地,开垦出来,种上些观赏花卉,算算也不比养猪少赚。不过最重要的是,不会再污染环境了,不用担心猪粪、猪尿再污染咱们的‘大水缸’了。”杜忠明憨厚地笑着对记者说。

在十三里桥乡,杜忠明并非个例。据了解,在南湾湖汇水区畜禽养殖场搬迁过程中,全乡3个行政村(何湾村、寺河村、强湾村)共拆迁21户养殖户,其中能繁母猪139头,商品猪2657头,拆迁猪舍共占地12170平方米。

“在猪场拆迁后,不少养殖户都转行了,开始从事绿茶的生产、炒制。”十三里桥乡乡长易祖斌告诉记者,“依据我们乡独特的地理位置,我们将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在奔向‘红绿黄’过程中,不仅使十三里桥乡成为浉河区乃至信阳市的‘后花园’,更有利于村民劳动致富。”据了解,“红”是指草莓樱桃,在成立了香草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后,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带动下,全乡草莓的种植规模和市场品牌效应大幅提升,而草莓成为十三里桥乡里的一块“金字招牌”。“绿”是指观赏类的花卉苗木种植。“黄”则是指黄金甲甲鱼养殖,目前全乡共有甲鱼养殖100多户,占地4000多亩,对于这种半野生半养殖的甲鱼,市场反应良好,每年可创收3000多万元。“每年乡里都邀请专家、教授来为养殖户做技术指导和相关培训,而且两个甲鱼合作社每年还会向养殖户发放‘无化’补助,这样作为地道信阳菜的主要食材之一,甲鱼不仅将丰富市民餐桌,并将随着我市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品尝到信阳菜之后,更有利于本地甲鱼走出信阳,走向神州大地。”易祖斌踌躇满志地对记者说。

沿着刚修好的水泥路绕村而行,从黄湾的生态湿地项目,到叶桥村集餐饮、垂钓、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水库,阳光的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几个项目连成一片,很是壮观。碧波荡漾的湖水、曲折有致的木栈道、亭台楼榭,把周围的景致映衬得格外生动。“现在有污染的企业坚决不让进,因为我们这里就是信阳市的‘后花园’。”易祖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