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是贫困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日子,湖北经济学院一名学生向记者反映,助学贷款需要证明、申请等各种材料共十几张,学校、院系、村委会、镇民政办、县民政局,要逐个跑到,一共盖了26个公章。大热天这样折腾,有部分同学办了一半就索性放弃:“有这个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去打工挣学费。”(8月4日《楚天都市报》)

为一份助学贷款,就需要盖26个公章、经历数十次折腾,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层层把关,程序严谨,而是标准的官僚主义和瞎折腾。

在县乡便民服务中心开设助学贷款平台,或者依托县民政、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设立助学贷款办公室,综合调度各种权力资源,以完成助学贷款的一条龙审批、一站式服务,这并不是什么复杂之事。助学贷款所涉及的26个公章,那么多权力部门压根儿没有想到“宁愿干部跑也不让群众跑”,自然不会送服务上门,不会放低身段俯就服务对象。因为手续过于繁琐冗长、跑了N多冤枉路也盖不全这么多公章,有的贫困大学生甚至宁愿打工挣学费也不愿再申请助学贷款了——这种无奈放弃,违背了助学贷款的制度善意和初衷,亦是对某些部门的官僚主义、衙门作风的无情嘲讽。

作为一项助贫困生圆大学梦的阳光工程,助学贷款重在救急和济贫,与其他商业贷款有很大区别,不应有太多太繁琐的手续。26个公章、高温酷暑下的奔波折腾“难倒学生”,这种怪象也在提醒人们:为贫困生助学贷款开通“绿色通道”太有必要了,有关部门为贫困生排忧解难,其实也是在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更是在密切联系群众、竭诚服务群众。 文/涅水缨 图/唐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