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尘封已久的红色记忆。1939年2月10日,在海口石山镇玉荣村,曾因“一个意外”引得刚登陆海南的日本鬼子进村、围村,在村口附近的“迷人洞”里,90多个村民、四把“单响长枪”与拥有枪火弹药的日军小分队展开生死搏斗。78岁的吴清芬是玉荣村为数不多亲历过这段红色岁月的老人,他想将这段鲜为人知的村民自发抗争的红色精神传承下去。故事讲述后,他心头的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似乎也如释重负。

1939年2月10日,正是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海口石山镇玉荣村里,几个小孩正在大榕树下玩耍,大树边上拴着的老黄牛正埋头吃草,偶尔蹭蹭腿摇摇尾巴。这似乎是再寻常不过的一天。

然而,就在这一天,日军从海口天尾港强行登陆海南岛。“日本鬼子来了,又烧房子又杀人,大家快跑啊!”四周逃难的村民纷纷涌入羊山地区,边跑边喊。苦难很快波及到了玉荣村。

“我每次看到抗日题材的电视剧,都觉得和乡亲们经历的一模一样,看到日本鬼子欺压百姓时总是气得直跺脚。”2013年,7月13日,《海南日报》记者跟随78岁的吴清芬老人旧地重访。吴清芬老人是位退休干部,他告诉记者,去年,村里亲历过抗战的最年长的老人去世了,将家乡的红色精神传承给年轻一辈的“担子”就落在了他的肩上,这也是他多年的心愿。

昌平婆跑丢了日军起疑心

玉荣村坐落在海南岛的西北部,距秀英港十公里,距老城东水港七公里。它与绕城高速公路擦肩而过,是羊山地区的边缘,也是西部进入羊山地区的必经之地。

记者一行从海口国家地质公园入口方向驶入玉荣村,村子不大,只有13户人家,低矮的围墙尽是由古老的火山岩石堆砌而成。在村子的入口处,吴清芬指着一片空地告诉记者,这就是他当年与小伙伴玩耍的地方,此处原有四棵百年大榕树,郁郁葱葱,十几个人都抱不过来。农闲时节,也是村民纳凉、谈天的好去处。故事就从这片空地开始。

1939年2月10日当日,周边涌入玉荣村的村民让原本并不大的村庄变得闹哄哄。

“阿爸阿妈这时从屋里跑出来‘抓’我,其他人也来找小孩,十分混乱。”当时年仅4岁的吴清芬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紧紧地拽着妈妈的手跟在后边跑。此时,突然有一个声音高喊:“快进地洞”,村民便相继往榕树旁500米处的地洞跑去。

地洞的入口就在玉荣村的西面。入口处杂草丛生,若躲进去后盖上石头再撒些红泥土,加上原本茂密的榕树枝桠掩映,从外面看不出“内里乾坤”。

但是,行踪还是败露了。村里60多岁的昌平婆因为跑得慢,被日军发现了,追着追着,昌平婆竟突然消失了,这就让日本鬼子起了疑心。

迷人洞中有乾坤

原来,昌平婆和全村上下90多个人就躲在这个被村民们称为“迷人洞”的小山洞里。当然,如果没有昌平婆这个意外,或许就没有后来村民与日军的正面交锋。

“‘迷人洞’的叫法村里自古有之,是因为此洞只有一个出口,洞里崎岖弯路多,走得深了,就如迷宫一般,未必出得来。”吴清芬老人说。

在村民的引路下,记者踩着红色的泥巴穿过茂密的草丛找到了仅有五六十公分宽的洞口。由于当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雨,地表与地下温差大,洞口处正冒着袅袅水汽。初探洞口,一片黑暗,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湿气。记者和村民们戴上头灯,猫着腰、缩着头,一步一步艰难地挪进洞里。但是,往前挪大概五六步,一处二十多平方米的“大厅”让人顿觉豁然开朗。此刻,随行的人可以半蹲着腰行走自如。

洞口“迷人”的地方不仅仅是在这一处的别有洞天。往洞口的西面看,头顶上的石头形状各异,还不时地在滴水,透过罅隙可以“监视”洞口处来者何人,十分隐蔽。

往东面看,洞内盘根错节,每一个狭缝似乎都是一个入口。据53岁的村民吴钟宛说,“往里走后面还有一个‘大厅’,有六七十平方米大小,要平躺着进去。我小时候曾经爬入洞口深18米处,后来就不敢再往下爬了。”当时,村里的乡亲就是分散躲在洞内。

海南资深水文地质专家李福曾多次到“迷人洞”调研考察,“我曾经在里面待过三个多小时,可谓冬暖夏凉。”李福说。他分析,“迷人洞”地处羊山地区火山口群。火山岩的形成有两种,一种是岩浆溢出来,一种是火山口爆发。“迷人洞”的形成属于“溢流”。即岩浆溢流出来时比较厚,外表凝固,流的过程中开口裂开,再从开口流出来,里面就空了,形成了地洞。此处的火山口,经过年龄测试,已有七千年的历史。

单响长枪勇杀敌

如此隐蔽的地洞,让当时尚未熟悉地形的日军费了不少劲。

“当时进村的日本小分队大概有30人,从傍晚五点左右进村,到晚上八九点才找到洞口。”据吴清芬及村里的老人回忆,一开始,日本人抓住本地的带路农民向洞里喊话,企图让村民们都出来,但村民按兵不动。紧接着,日本鬼子便将洞口炸开,用机枪向洞内扫射,但仍不起作用,于是他们又向洞里投下大量的手榴弹,烟火滚滚,呛得洞里的村民喘不过气来。

此时,洞里的村民仅持有四把汉阳兵工厂制造的单响长枪,面对洞外日本兵的炮枪弹药可谓实力悬殊。村里有个叫吴坤成的长辈,也正是此人在关键时刻让村民们躲进地洞。

“阿公当时五六十岁,个子不高,但是说话在村里很有分量。”吴坤成的孙子吴清凤告诉记者,面对这样的形势,阿公发话:“兵分两站,每站四人每两人一支枪,坚持防守,如果他们进洞就打。”

果不其然,正当日本兵轮番轰炸仍然不见动静时,在洞口的西侧,透过石头空隙监测敌人的吴坤成发现,有一个探头探脑进来的身影。“打!”吴坤成公一声令下,原本时好时坏的单响长枪此刻发挥了作用,探身进来的身躯倒在了血泊里。吴坤成很快让原本在洞口西侧的第一分队往洞内撤兵,躲到洞口东侧。

不久,又有五个日本鬼子进入洞里“大厅”处,用手电筒四处乱照。敌人在明,村民在暗,又是一个有利射击的机会。吴清芬说,他曾听老人讲述:“这时吴坤成大喊:打!于是四支枪齐打响,结果打倒了两个日本兵,其他三个日本兵赶忙向洞口爬去。”

玉荣村完了?无一人伤亡

中枪的两个日本兵中,有一个是小分队队长。日本兵群龙无首,加上当时羊山地区国民党兵也不时地从火山口、一字岭等处放冷枪,给日军以错觉,因怕遭围攻,于是连忙收兵撤退。但是撤退之前,日本兵再一次将大量的手榴弹投入洞里,并用几块大石头将洞口堵住。

海口党史研究室原副研究员王万江认为,吴清芬所说的国民党军放冷枪,正是日军当日从海口天尾港登陆后,途经石山,由国民党叶丹青部在当地用步枪进行了短暂的抵抗。

“附近的村民以为我们全村的人都完了。后来发现我们被困在洞里,便赶紧把大石头撬开,幸运的是,全村村民无一伤亡。”吴清芬老人说。

从洞口出来后,已是凌晨四五点。很多村民已经被吓得无法站立,但更让人害怕的是,一出来便听到“劈里啪啦”的声响,放眼望去,村里所有的房屋全被熊熊大火淹没。玉荣村的村民开始了再一次的逃亡。

大约过了几个月后,日军发放“良民证”,不少村民再次回到玉荣村,此时,日军发起了第二次“围村”,在村子的路口处架起了机关枪。在大榕树下,日军让翻译员令村民双手抱头、背靠日军蹲下,并撂下狠话:“迷人洞已经放了毒气,任何人都不许再进去。”

“这个故事,村民们代代相传,我们和周边的村民都将其称为‘海南农民抗日第一枪’。”吴清芬老人说。这一抹红色的记忆已过经年,却存留在玉荣村老少村民的记忆里,刻骨铭心。 (据《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