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育部严令禁止高校“点招”,但禁令之下,“点招”不但没有禁行,反而潜行得更加隐蔽,收费标准也随之“水涨船高”,南京某高校的“点招”收费高达100万元,已经成为教师福利和学校经费的重要来源,而自主招生则成为高校“点招”的新通道。

所谓“点招”,也称选择性招生,是指高校对一些分数达到最低控制线但又达不到学校投档线的考生点名录取。高考本该是一场公平竞争,高招本该“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然而“点招”却变成赤裸裸地“拼爹”和“拼钱”游戏:一些有权者打一个电话、递一张条子就能让高校点名录取某个考生,一些有钱人花几十万、上百万元就能让孩子“考”上心仪的大学。很显然,“点招”是一种无比丑恶的招生方式,它是对高考公平的公然羞辱。

确实,高校拥有一定的自主招生权,但是,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的目的,是为了弥补高考录取“唯分数论”之偏颇,给那些特长生上大学提供绿色通道,而一些高校暗渡陈仓,把这个绿色通道变成特权通道、牟利通道,显然是对自主招生权的极大歪曲和滥用。这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任何权力如果不受约束,便有被滥用的可能,便有腐败变质的可能。

虽然“点招”比例较小,涉及面不大,但它犹如一粒老鼠屎,只要“点招”存在,高考公平便无从谈起。“点招”这种丑恶的招生方式令人惊讶,更令人惊讶的是它居然能够长期盛行、屡禁不止。事实证明,光出台禁令不足以震慑一些高校的贪得无厌,“点招”是一些高校利用招生权力牟取不正当利益,这是一种集体腐败,其中也必然暗藏着个人腐败,必须把“点招”上升为一种腐败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信息公开,将预留的招生计划予以公开,将招录的学生情况予以公示,并阐述招生的依据和理由,接受民众的评议和监督;另一方面,对于实行“点招”的高校,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不只是当作违规行为“罚酒三杯”,而是要当作违法犯罪行为查处,查一查“点招”双方究竟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利益瓜葛,查一查其中是否存在贪污或受贿行为,不只要拔出“萝卜”,而且要带出“泥”。

(晏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