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村子里,居住着一位我熟悉的陌生人——“老李”。
说起“老李”,村上的人都认识,因为谁都知道村里手上老茧最多、走路左腿有点跛的那个人就是“老李”;谁都知道村子西头那间废弃的闸门房就是他“温暖”的家。
其实“老李”并不是我们村里的人,“老李”是讨饭讨到我们村子的。他到底是什么时候来的,不太清楚,只记得从我刚背起书包的那一天,“老李”就是我的“邻居”。村上的人都叫他“老李”,就连牙牙学语的孩子也是这样叫他,到底他的真实姓名叫李什么,我不知道,我想村里的人可能也不知道,因为所有的人都是“老李”“老李”这么叫。
平日里,当夕阳的最后一丝余晖即将从“老李”家的房顶消逝的时候,不知清晨什么时候出门的“老李”便悠然地、有节奏地从村口回来。每当这个时候,村里的老人们都习惯地说:“‘老李’今天又讨了不少呀!”每当这个时候, “老李”那张黝黑的脸上总是绽放着绯红色的微笑,“还可以,还可以。” “老李”也习惯地说。
“老李”在村里没有田地,他的一切都是“讨”来的。
说来也怪,“老李”从来不在我们村子里讨饭。每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来村子里“讨饭”的也不少,然而在这支队伍中,从来没有“老李”的身影。记得去年腊月,大伯的小儿子结婚。前一天傍晚,大伯散步特意来到“老李”家门口,临走的时候大伯说“明天客多,剩菜多,去端点。”“老李”的脸依旧绽放着那惯有的微笑说:“你们也不容易,你们家人也多。”
我们的村子很偏僻,离最近的县城是18公里,这是开昌河车跑营运的小超说的。每到农忙时,有很多在外打工的“棒劳力”都来不及回家干活,可村上的老人却很少因此而烦恼,因为村里有“老李”。——只要你吱一声,只要“老李”有空,没有“老李”不答应的。一包普通的纸烟、一碗家常的米饭,“老李”肯定会感激地说“不错,真好!”
今年初夏,“老李”又被“请”到我家。父亲让“老李”帮忙割一块麦子。由于那块麦地面积稍大,“老李”和父亲汗流浃背地干了整整一天,夕阳落山的时候,还剩下狭长的一畦。父亲建议“老李”明天再干。“老李”用左手捶了捶左腿,慢慢伸直了弯曲了许久的脊背说:“你看,就剩这一点儿,干完了事。”父亲没有再说什么 ,和“老李”一起又继续挥舞着镰刀。
麦子终于割完了,不知不觉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尽管离十五还有四天,可是今晚的月光格外皎洁,路边白杨树的叶子显得格外的清新、明亮,就连“老李”的身影也被拖得好长,好长……
这就是“老李”——一个我只知道他叫“老李”的人!如果村子里能多几个像“老李”这样的人,也许我们的生活会更加温馨、和谐。
(息县李塘实验学校九<3>班 徐正强)
简评:本文以小见大,构思奇妙。文章为我们讲述了一位普通“讨饭人”老李的故事:为了生计,时常讨饭(从不在本村讨),农忙帮人干活(从不讲吃喝)。虽平淡无奇,却能勾起读者对社会和谐的思考。人物塑造,形象生动。文章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和细节描写等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生动真实自然地为读者塑造了一位朴实无华,心地善良、乐观的“讨饭者形象”。
(辅导教师: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