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一位网友在浙江绍兴本地论坛上发帖说,当天的《绍兴县报》头版刊登了三家违法排污企业的道歉书,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并质疑“歉意何在”。其中一家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三家企业刊登致歉信前有沟通,“可能大家都没什么文化”,所以才会雷同。(7月10日《南方都市报》)

出现了“雷同道歉书”,一边是污染企业敷衍了事,一边却是环保局官员居然不清楚,还解释,根据此前绍兴县委县政府“严查严管”的要求,企业因偷排、漏排被停产整顿的要在公共媒体上道歉,“这就像一个程序”。

显然,“道歉书”是否雷同并不重要,它只是一个“程序”,没有什么诚意,也不重要,“歉意”有没有均不会被关注。这恐怕就是“雷同道歉书”出笼的真正原因。但“雷同道歉书”,却羞辱了公众。既然没有诚意,何必道歉?

对于污染企业,应该是“零容忍”,可事实上,污染企业往往得到当地官员的“特别关照”,因为这事关政绩。在一些官员看来,如果把污染企业全部处理掉了,可能自己的乌纱帽也跟着被摘掉了,但如果不对污染企业采取一定的措施,又无法向公众交代,因此,也就玩起了“双面手法”,明着要对污染企业进行惩罚,先关停,然后整改,暗中却是层层“关照”,自然污染企业也就能够长期存在。等到民怨积累到一定程度,又故伎重演,如此反复,环境是没有被治理好,但官员的政绩却是有了保障,说不定,也借此得到了升迁。

污染企业的“雷同道歉书”是“权力污染”的典型标本,因此,要整治污染企业,最为关键的就是先把官员“治”好,如此,那些污染企业才不会把“道歉书”当儿戏。 文/王军荣 图/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