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规定,从7月1日起将实行居住证积分制度,积分达到标准分值的持证人可根据规定,享受子女教育、社会保险、证照办理、住房、基本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待遇。(6月24日《工人日报》)
有媒体认为,这项规定有利于外来人更好地融入上海。但在笔者看来,能否融入一个城市,真正的问题在于外来人员有没有安全感,而非多少个“居住证积分”。“居住证积分”,暴露出了发达城市中“新市民”的安全感隐患。
几十年前,国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结果,今天的情况是,先富的人,越来越富,后面的人,却仍然越来越穷。用网友的话说,“北上广才是城市,其他地方全是贫民窟。”正是这种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与公共保障的严重不均,才会出现诸如“真市民”、“伪城市化农民”、“几等市民”等现象。市民被“阶层划分”,自然会产生歧视问题。地方政府一直在寻求办法解决这种问题,可出台的政策不少,奏效的却不多。
更何况,朝令夕改更是会让许多“新市民”产生不安全感。以前的说法是有了“居住证”,就是“真市民”了,就可以享受市民的一切待遇。可越过一道道门槛变成“真市民”,又出台一个“居住证积分制”,你照样享受不了“真市民”应有的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相应的公共服务待遇。
其实,让人们把一个地方当家乡,更重要的是有归属感。如果,我们身边的人常常说着怎样怎样才是“上海人”,去办事又时常以“上海人”优先、更优的原则,那么无论出台多少个“居住证管理办法”,也抹不去人们心理的不安全感。想让更多的外来人更好地融入上海,最该给他们的是一个不会朝令夕改的政策和一份不会被轻易拿走的安全感。 (王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