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暑假,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意味着兴趣班、游戏、旅游……可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则是另一种意义,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将坐上开往外地的列车或大巴,去和在大城市里打工的父母团聚。虽然同样是远离家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但这绝对不是旅游,而是一种“迁徙”,像“候鸟”一样,放假了就迁徙到父母身边,寻求短暂的团聚;开学后,又回到生养他们的故乡,继续着没有父母跟在身旁嘘寒问暖的生活……

现象:“候鸟”东南飞,留守儿童进城过暑假

这个时节,对于信阳火车站来说,理应是个淡季,可是由于小学生已经放假,暑假里的客流小高峰提前到来了。昨日,记者在信阳火车站走访时发现,前来火车站坐车的旅客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小学生模样的人,他们有的三五成群,由大人带着;有的则是一个人跟在大人身后。

来自淮滨县的刘老汉今年已经68岁,他正在等火车,要将两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送到儿子打工的大连。“孩子爸妈在大连打工,一到暑假就要孩子过去,说放家里不放心,还怕放家里不安全。”刘老汉告诉记者,“他们请不了假,只好让我送过去,然后让我也在那里住一段时间,等孩子开学时,我再带回来。”在刘老汉身边,除了他的两个孙子,记者还看到另外3个孩子。刘老汉告诉记者,其中两个孩子是他一个村的,另一个是别村的,但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和他熟。“他们的爸妈也在大连,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没法送,一听说我去,就都托我顺便把孩子带过去。”刘老汉说,“我本来说给儿子带点米面油什么的,可是现在啥也带不了,光孩子和孩子的书包就一大堆。”

和刘老汉的孙子有人领着去见爸妈不一样,来自息县的六年级学生张云则是要孤身一人坐火车赶到父母打工的所在地上海。“我和奶奶两个人在老家,父母和弟弟在上海。每年暑假我都去和爸妈团聚,之前都是坐长途卧铺大巴,现在感觉坐大巴不安全,再加上晕车,所以就来到信阳表姐家,让她给我买火车票,然后坐火车去。”据张云介绍,在她到信阳的那天早上5点多,同村的5个孩子被送上了开往南京的卧铺大巴车,他们没有大人陪护,家里人只是交代大巴司机到点后逐一给孩子的爸妈打电话,让他们前来迎接。“我之前也是被这样‘邮寄’到爸妈身边的。”张云苦笑着说。

信阳市是劳务输出大市。据了解,目前我市每年的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近240万人,其中90%都是农民工,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有70余万人。记者从信阳火车站获悉,截至目前,今年信阳站已发送儿童旅客5000余人。

尴尬:“小候鸟”迁徙之后,大多遭遇“二次留守”

记者通过走访发现,虽然很多留守儿童在暑假时进城和父母团聚,但欢乐总是很短暂。他们在进城后大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那就是“二次留守”,即不能和父母在一起,整天只能待在出租屋里等待天黑父母下班。

“我爸妈都在饭店里上班,爸爸在海鲜坊,妈妈在厨房,每天都上班。我每次去后,他们都没时间陪我,我只能一个人待在爸妈租的房子里看电视,做作业。实在憋得难受了,就在出租房附近走走,不敢去爸妈上班的地方,怕老板说。”张云告诉记者。

“我爸爸在厂里制冰块,妈妈在一个饭店里上班,他们也没时间陪我们。每年暑假去,他们只负责去车站接我们,然后叫我们不要到处乱跑,接着就继续上班,一个暑假能抽两天时间带我们出去玩就很不错了。”刘老汉的孙子刘虎如是说。

相较于张云、刘虎来说,来自息县的周新晨似乎过得还算开心。“我爸妈在天津,他们在工地旁边开小商店,摆台球案子,每天很多人都去店里打台球,所以我感觉很热闹。”周新晨说,“可是,时间久了也闷,因为工地离城里很远,旁边没什么好玩的,爸妈整天看店也走不开,不能带我出去玩,我就整天待在店里看人家打球,做作业,帮爸爸摆球。”

据调查,在我市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中,绝大部分人都是从事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这种劳动模式注定了他们不能有很多时间陪着孩子嬉戏玩耍,就连到车站接孩子甚至都要请假。这种尴尬的“二次留守”让很多孩子对暑假到大城市和父母团聚产生了恐惧。“其实,我不想去父母那里,在那里还不如在家方便。”张云说,“可是,爸妈不同意,他们怕我在家两个月不学习,我也没办法,现在希望快点长大,到时候暑假就不用再往外跑了。”

期望:“小候鸟”何时不再迁徙?

对于所有父母来讲,都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像“候鸟”一样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来回迁徙。可是,他们无力改变现状。

“其实,我们心里也难受,谁不想天天陪着自己的孩子,可是没有办法。”张云的母亲周秀丽在电话中对记者说,“我们也想过把孩子接到城市来上学,可是没那个条件,一是大城市的正规学校不收;二是没那个钱;三是外边的课程和老家不一样,担心孩子将来回到老家上学跟不上。不得已,就把孩子放在老家上学,可是我们也很担心,担心孩子学习成绩,担心孩子的安全,所以一到暑假我们就要她到我们身边。哪怕是短暂的寒假,只要我们不回老家过年,就会把她和奶奶一起接过来。”

显然,“候鸟”不再迁徙的期盼不能寄托在让他们进城和爸妈一起生活并在城市里扎根学习上。那么,让这些“小候鸟”的爸妈从城市返回故乡,从此看护着他们不再外出呢?

“从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外出打工,现在的田地活基本不会干,也受不得那个罪。”周秀丽坦言,“孩子的爸爸更是如此,所以我们要是待在农村老家,肯定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更别说养活孩子,供孩子上学了。”周秀丽告诉记者,不仅是她和她老公不会种田地,现在大部分的农村青年都不会,“我身边‘80后’的年轻人没几个会种地的,‘90后’的人更别提了,现在种田的都是老弱病残。你说我们不出来打工,还能怎样?”

如今的多数农村青年不会或者不愿意种田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让他们靠种田为生显然不现实。如此一来,要想留住农村劳动力不再外出务工,进而解决“小候鸟”不再迁徙的问题,似乎只有通过发展本地经济,吸引农村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可是,现实并非那么简单。

据信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综合科于会卿介绍,自2003年以来,我市为了鼓励农民工积极回乡创业,返乡就业,采取了大量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返乡创业人员曾经高达数万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数十万个,但是相较于庞大的外出务工农民工的数量,这个数量并不高。“虽然我们提供的政策好,但是能够返乡创业的人员并不多,因为外出务工人员中基本上还是以体力劳动为主,没有技术,没有资金,何来创业?”于会卿说。

此外,信阳市所能够提供的薪金也不足以吸引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我去年在申碑路一家餐馆打过工,每月工资1500元。除去租房和日常开销,每月能攒下800元就非常好了。”来自浉河区董家河镇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可是到大城市就不一样,人家的工资能开到每月2500元,而且还提供住宿,你说谁愿意在家里干?”

留守儿童出不去,农民工不愿回。看来,“小候鸟”何时不再迁徙,还有很长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