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根雕、玩奇石、品香茗,这是很多人向往的一种理想生活,悠闲惬意又不失乐趣,而这正是34岁的曾光平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而立之年的他目前拥有一家奇石根雕馆,并且是一名根雕爱好者。记者初次见到他时,他刚清扫完店铺,正要坐下来吃早饭。一阵寒暄后,泡上一壶清茶,曾光向记者娓娓道来他艰辛却又成功的创业史。

见习记者 吴 楠

实习生 张 晗 聂东奎

人生第一桶金的乐趣

1997年,年仅18岁的曾光考上了河南财经学院,因为自幼家穷,他又是家中长子,他十分理解父母的辛苦。在上大学时,他做过各种兼职。曾光向记者感叹,18岁,当其他人都在无忧无虑享受大学美好时光的时候,他却在背着一包包袜子挨个地敲同学宿舍的门,每天晚上,看着手里辛苦挣来的二三十元钱,浑身的疲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钱不多,却是我用汗水换来的,肯定很高兴。”回忆起过往,曾光笑着说道。通过每天二三十元钱的积累,大学期间,他用自己的劳动养活了自己,也让父母身上的担子轻了许多。

1999年年底,因为一次意外,曾光终止了自己的学业,年轻的他固执地不愿意回家,在郑州租了一间小房子,开始了自己艰辛的创业之路。也是在这时,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

“当时,我的房东看我每天那么辛苦,就问我是否愿意帮他看管花卉摊位。”这偶然的一次机会,让曾光找到了初期创业的方向。

“我帮他看了两个月的摊子,挣了2800元钱。”凭借着大学营销课程的学习,曾光知道仅仅给别人打工是没有出路的,早晚还得自己创业。于是,他用这2800元买了一个花卉摊位,专销君子兰,开始自己做起了老板。

将书本知识学以致用,再加上灵活运用头脑,曾光从一个种花的门外汉变成了专家。

“人们都说君子兰难养,但在当时利润很可观,为了养好它,我没日没夜地看书考察。”辛勤的努力终会得到应有的回报,小小的君子兰被曾光养出了特色,养出了价值。

短短几年,他就将自己的专销店扩大到拥有3家分店,相对于同龄人,他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一遇根雕终不悔

不到30岁便拥有4家店铺,对一般人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成功,然而曾光没有就此停步,转而开始做起根雕的生意。

说起他与根雕结缘也是十分巧合的。8年前太行山八里沟的一次旅行,让他意外遇到人生的第二位“贵人”,那是一位根雕大师,一位真正的民间艺术家。

“大师见我对根雕特别感兴趣,便向我介绍起来,也因我的坦诚朴实,他告诉我这其中有大的商机,建议我可以关注一下。”说起领他“进门”的师傅,曾光十分尊敬。

根雕和花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类型,花卉可以通过种植摸索经验,但根雕不行,投资大,风险也大。“做好这行,不仅要有资金,还要有双慧眼,眼上功夫得厉害。”曾光说道。

曾光告诉记者,一件好的根雕作品,要经过选材、构思、剪裁、浸泡、去皮、定型、雕琢、磨光、打蜡等十几道工序,是个精细活,做出来的就是工艺品。而对购买者来说,选好材料是第一步。

最初因为自己的不成熟,认不清木材,曾光也曾吃过不少亏,现在店里还有七八年前的东西没卖出去。可以说,他是在不断的吃亏中前进的。

对于这些质量差的根雕,曾光宁愿放着也不愿以次充好卖给顾客。“做人做生意讲究的都是一个良心,挣自己该挣的钱,这样才能活得比较舒心。”曾光这样说道。

2008年元旦前后,阔别家乡多年的曾光回到信阳,在家乡开设了根雕店。“转来转去,还是信阳最好,这里永远是家,是根。”曾光这样说道。此外,他还告诉记者,信阳山清水秀、气候湿润,很滋润根雕,对根雕艺术品的保存十分有利。

长时间与根雕打交道,曾光也学会了简单的雕刻手法,清闲时,他会从山上刨点小树根练练手。“到现在,我对檀木认得也不是太清,还在不断地学习,这算是一门活到老学到老的学问吧!”曾光坦诚地说道。

从一个对花木、根雕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到如今成为大部分人眼中的“专家”,曾光关注更多的是不断地学习、大胆地尝试,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事业,这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激励。“通过劳动创造价值”是他的人生格言,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