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暴利驱动下,中药材市场“李鬼”频现,造假手段日新月异,不仅染指利润高的名贵药材,如今连普通药材也不放过。无论是对中医药行业发展,还是对患者生命健康,中药造假都会产生了不利影响。打击中药“李鬼”,为百姓撑起“健康保障伞”,还需标本兼治、多管齐下。
中国中药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我国中成药产值达2882亿元,同比增长20.8%;饮片产值692亿元,同比增长27.1%。而与行业规模迅速膨胀不匹配的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劣质饮片大行其道。
针对愈演愈烈的造假乱象,国家有关部门也“重拳出击”,采取了一些措施,规范中药材市场,加强行业监管,例如推行饮片企业GMP认证、饮片包装必须标注药品原产地等。然而,令人气愤的是,中药材制假售假的新闻仍时常见诸报端,一次次地给监管敲响了警钟。
在记者看来,中药材制假售假现象增多,最直接的原因是暴利驱动,但背后暴露出的问题,还是监管“缺位”。记者曾在一些中药材市场走访,不时看到“诚信经营”“打击假药”等字样,一些市场还进驻了工商、药监等部门,假药现象仍然无法杜绝,这一定程度上正说明了监管没有到位。
不过,谈到监管,许多业内人士也很无奈:这几年,制假商人不断研发造假新技术,连许多长期从事经营的客商都难辨真伪,对监管人员同样也是一道难题;生产链上“九龙治水”的管理格局也让不法人员钻了空子,谁来管、怎么管常常让一些部门有些困惑;法律法规不健全,即使犯罪,处罚力度也很有限……这些问题确实让监管陷入了尴尬。
更让人困惑的是,相对西医来说,中医更讲究整体观念,如今对中医药市场的整治却更多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打击中药“造假”,必须得先把好脉,找准病症,开具“复方药”。
这付“复方药”,首先需要一剂“猛药”,即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政府应当加强专业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多吸纳一些药厂的职业药师等专业力量参与药监部门督查,重奖激励民间举报掺假的行为,形成群防群治的格局;同时药监部门应建立长期培训机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质量验收、真伪鉴别等方面的技能。
这副“复方药”,还需要一剂“补药”,就是完善行业标准。我国近年大力提倡中药国际化,甚至削足适履去适应一些国际标准,走入西方市场。遗憾的是,发源于中国的中药,却没有制定出一套我国自己的行业标准。有了标准,才可能对假货形成直接的打击。
这付“复方药”,更需要一剂“辅药”。应为药材建立追溯档案,让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各个链条都清晰明了,全方位进行安全监管,这样才能让造假者无机可乘。
药品安全关系百姓健康,打击中药“李鬼”迫在眉睫。如果不能对中医药市场的规范化“治未病”,如果放任制假售假的不法商人逍遥,恐怕中医药市场最终也只能“疾入骨髓,无药可救”。
(据《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