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新京报》联合凤凰网结合当今孩子缺乏兄弟姐妹、生活圈子狭窄、户外活动少等特点进行调查。调查显示,60.87%的家长表示,自己孩子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下。32.48%受调查的儿童平均每天在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上花费1~3小时。(6月1日《新京报》)

不能不说,北京六成儿童成“宅童”是“地方标本,全国现象”,即便有差异也不会很悬殊。孩子成“宅童”,当然有独生子女、电子产品依赖、小区化生活、陌生人社会以及出于安全考虑的因素,但更多的恐怕还是社会信任度下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所致。

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但个人的交际圈子却越来越窄。“宅在家里”成为目前中国人最主要的休息方式,睡觉、看电视和上网成为三大主流休息项目。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周一到周五,如果上班让你非常累,下班后你会怎么休息”这个问题,选择最多的是“回家睡大觉”,所占比例接近三成;其次,有13.56%的人选择“上网或玩电脑游戏”,以及“看书或安静地待着”;12.71%的人选择“在家看电视”。

如果大人都长期待在家里,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也难免产生同样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出于所谓的“安全考虑”,以及个人方式的使然,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宅童”现象的危害性。从某种角度上讲,这已经成为“无意识的行为”,结果便是“全家人宅在一起”。

现在想想,我们小时候的成长算是幸运而开放,有一大帮固定的玩伴,每天玩得兴高采烈,生活得无忧无虑。现在的孩子却被关于斗室之内,很少接触到自然,享受到玩伴相处的快乐,虽然物质无比丰富,但在精神领域却相对荒芜。出于自保和自卫,每一个人把自己深深地“装在套子中”,结果也会失去真实的自我。

救救孩子,当然是要先救救大人。只有大人们自己愿意走出家门,与邻居、朋友甚至“陌生人”交流与交往,才能改善孩子们的生活状态,也才能为构建社会信任创造条件。人始终是社会性存在,离开了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就无法找到人生的快乐,自我的封闭也将遗患无穷。而从虚拟的网络走出来,去真实的接近和体验现实,我们才会有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人生经验,孩子个人的成长也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