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貌换新颜。 |
编者按:也许您不相信,60多年前的北京是个垃圾满地的城市,想登天安门,您得踩着垃圾上去,各个城门楼子更是沦落为垃圾场。北平解放后,第一任市长叶剑英一声令下,全城市民挥起工具开始了始无前例的大扫除。
1949年1月31日,北平国民党守军出城,接受人民解放军改编。未遭一枪一炮,六朝古都宣告和平解放。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盛大的入城式,全球瞩目,万众沸腾。
大军入城, 北平老百姓夹道欢迎
那时,天安门前还没有广场,附近杂草丛生,一片凄楚荒凉。路上的地砖缺七少八,坑坑洼洼,走起来硌脚。天安门城楼本应透出皇家尊严的朱红色城墙,斑驳一片,丑陋不堪。
历经清王朝覆灭、军阀混战、日寇蹂躏、国民政府统治,一直到解放前,天安门就这样日渐衰败,而真正触目惊心的,还不是这个。
您想上天安门城楼吗?北平解放前,即便是平头老百姓,这事儿也不难。
但有一点,您得甘愿踩着垃圾爬上去。1949年年初,所有的城门楼子,除了还能剩个城门之外,楼子,几乎都被垃圾埋了。
北京人生活一向讲求个有里有面、皇城气派,怎么会变成这样了呢?清末之后战事频起,政局动荡是一方面,但主要的根儿,先要追到日本人的糟践上。对于侵略者而言,城市的卫生、市貌根本就不予考虑。沿着城根倒垃圾,正是日伪政府侵占统治北平时定下的“规矩”。
而更让人气愤的是,等到抗战胜利,国民党北平市政府居然就沿用了这个规矩。但凡接到清扫建议,卫生局就两手一摊,我们没钱。结果,垃圾越积越多,从外城门堆到了内城门,从皇城根码到了胡同口,最终,北平人民生活的世界就成了一个垃圾场。
叶剑英一声呐喊,
古城向垃圾宣战
高汉是当时拍摄北平入城式摄影队的制片主任。当年,为了能在影片中不至于垃圾遍地,高汉天天在城里转,确定拍摄地点,选择拍摄角度,可是费了劲了。镜头里面避得开,但现实却绝不能视而不见。同样是在北平入城式中,前门箭楼之上,一位检阅的首长面色凝重,若有所思。北平之脏乱差,他看在眼里,痛在心中。这是一座他熟悉的城,他再也不允许这座美丽的城市如此蒙羞!
这位首长,就是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解放后北平市的第一任市长:叶剑英。
在城市解放初期,以军管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实行军事管制。这其实正是陈云在接管沈阳的时候,探索出来的成功模式。而与石家庄、沈阳等之前解放的大中城市相比,北平的接管开端,显得似乎比任何地方都顺利——不仅是国民党守军接受了和平改编,傅作义还派出代表,与中共北平市政府组成“联合办事处”,从治安、交通、金融,乃至粮食供应,全面配合接管工作。
自1月31日进驻北京西郊,北平市军管会在叶剑英的带领下,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对旧政权、物资、人员的接收工作。清肃反动军警宪特、维持社会民生平稳的工作,也进行得有条不紊。但在叶剑英的心中,尚有一桩隐痛,时时萦怀,挥之不去。为了管好北平,叶剑英把之前石家庄、沈阳、济南等解放城市的接管经验研究了好几遍,但垃圾围城怎么解决却没有解决方案可以借鉴。未来的新中国,很可能要定都北平,因此,他必须“还北平以清白”。
1949年2月12日,北平各界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欢庆解放。就在城楼之上,叶剑英慷慨激昂,誓言将“消灭一切混乱现象,建立人民民主的正常的秩序”。
当时,捂在北平城里的垃圾近30万吨!这还没算“皇城”,也就是故宫的垃圾,那里边儿还有20万吨。30万吨是个什么概念?简单来说,能堆四座景山。如果还觉得抽象,可以这么算,当时北平的面积是700平方公里出头,人口近200万。30万吨垃圾要是分摊的话,就是每平方米地上一斤,每人身上200斤。
接管过来的清运总队,
人力物力都捉襟见肘
这样的数字,想想都瘆得慌。那赶紧清吧,还不能急。平津战役期间,中共中央特别下达过指示,要尽力避免北平毁于战火,要尽力保全城内的文物古建。按咱老北京的话说:泼脏水,可不能连孩子一块儿泼了。从垃圾堆里淘出宝贝来虽说不是普遍现象,但每挽救一件,就能为这座城市、这个国家避免多少损失啊。经过鉴定和清理,从垃圾堆里挖出来的古董、珍品,都被上交到文物保管委员会。接下来,是不是就可以抡开膀子干了?
城市居民能为垃圾处理做点儿什么贡献呢?首当其冲的当然就是垃圾分类。刚解放的北平,这样的新概念还谈不到,但已经有雏形了。在北平市城市清洁运动委员会的会议记录中,就有这样的资料:垃圾成分可分为七种:炉灰、细灰、菜根、树叶废纸、破瓦废铁、兽尸、房渣土。
1949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党内正式决定着手筹备建立新政权,将首都定在北平。20天之后,作为北平市军管会主任兼北平市市长,叶剑英陪同“进京赶考”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北平西苑机场进行了大阅兵。检阅期间,叶剑英向毛泽东汇报了这样一个消息:经过细致的准备工作,北平大清扫的战役,在前一天已经正式打响了!
清运50万吨垃圾绝不是抄起笤帚就上街的事儿,仅凭政府部门是没有这个实力来完成任务。从当时《北平市人民政府清秽会议纪要》中来看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手不够。当时管专业的清洁工叫清洁夫,每名清洁夫能够担任100户人家的日常垃圾清运,北平城295410户,就需要3000人。但实际上满打满算只有1800人。
人员欠缺还不是最棘手的问题。驻守北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军代表在会上就表示了,在必要的情况下,军队可以全力配合。可干活的家伙儿也缺啊,档案上写得清楚,清运垃圾专用的小推车,计有1400辆。但能用的只有600辆。
大件儿不齐,小件儿就更甭提了。就现有这1800名清洁夫,公用笤帚、铁锹什么的,都没法达到人手一把——这就是从国民党北平市政府接管过来的清运总队,人力物力都捉襟见肘,怎么办呢?
全民动员,
循序渐进完成四个目标
动员各界。全市党政军、工学商,走上街头,动员起来!已经被垃圾折磨了好几代的北平市民,一呼百应。清运工作,即为人民服务。干净,就先从自己做起,从每家每户、街头巷尾做起。
1949年3月24日,声势浩大的全民大清扫运动揭开帷幕。北平市清洁运动委员会下辖的二十多个机关单位,所有职员,都利用工作间歇时间参与义务劳动。
1949年4月23日,当毛泽东在双清别墅阅读着人民解放军打下南京总统府,旧政权首都已被攻克消息的时候,在香山脚下,北平城第一阶段的清扫工作已经胜利结束。
所谓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的3月24日到4月18日。所谓清运,如果说第一阶段的关键字是清、那第二阶段的重点,自然就是运了。
扫出来的垃圾,都去哪儿了呢?咱们来看看保存在北京市档案馆的这份文件:《北平市清洁运动委员会清除积存垃圾工作实施大纲》。其中,写到了工作的四大目标: 1.清除各宅巷寄存垃圾以维护公共卫生。2.扫除街道零星垃圾以保持整齐清洁。3.运除积存场所垃圾以整顿市容观瞻。4.消纳垃圾垫洼充肥以提倡废物利用。
四个目标,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流程。首先,老百姓“各家自扫门前土”,以及市政府组织力量清街清巷,这是前两个目标。清出来的垃圾,会让大家帮忙,先都集中到指定的场所,然后统一运走。这就是第三个目标:运除积存场所垃圾以整顿市容观瞻。
这些指定的场所,被称为垃圾暂置场,全市共计28处,除了一处是在第九区的和平门外后河沿,其余27处,都集中在交通便利,居民比较集中的内城七区,比如第一区的东安门河沿、东城根;第三区的安定门内东城根、皇城根河沿;第四区连接阜成门和西直门的北顺城街;第五区的后海南河沿等。
怎么大多都在城根或者河沿呢?交通便利是一方面,另外最主要的理由,自然就是因为这些地方原本就是垃圾积存的区域,下一步运除起来就好办了。考虑得很周全,没想到出岔就出在这上面了。
汽车、人力手车、兽力车,
无论公私捎运垃圾
哎?我的垃圾呢?谁动了我的垃圾?1949年4月中,北平多处街道都出现了“垃圾搬家”的怪事儿。明明已经归置好、堆成堆的垃圾不见了。
去的地儿倒也不远,走出几条胡同,但凡有个空场,没准儿就有一大堆。开始大家都觉得这叫集中处理,但接下来,好几天没人管。这下老百姓可就急了,轰轰烈烈地扫了半天,政府到底是有心清还是没心清啊!
干部深感委屈,百姓怨声载道。这段波折,明明白白地写在了《北平市清洁运动委员会工作总结》里。
由于准备不够,工作上出现了混乱的现象。当时汽车、汽油款项尚未到手,便匆匆开始。各区分会把户存垃圾运到街巷,到处成堆。群众看见垃圾堆了满街,怀疑政府有无决心搞出去,情绪上起了极大波动。为了急于把垃圾搞走,各区分会各自为政,互不联系,形成了上下脱节,工作混乱。
垃圾清运,北平市政府是当作重大政治任务去完成的。现在出了乱子,老百姓不买政府的账,总会着急,各区分会也是一肚子苦水,合着忙也忙了,结果好心却办出了错事。
兵家有云:“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强调的是什么?后勤!清运垃圾,又何尝不是一场战役!那出现混乱的症结在哪儿呢?在档案中提过了,就是它:汽车。运垃圾是要用车的,北平50多万吨垃圾,得用多少车?运多少趟呢?北京市目前使用的最大载重量的垃圾车是5吨的,就算用这种车,也需要1000辆,跑100个来回。那北平市政府当年能调用的卡车有多少呢?700辆,而且远远装不了那么多。
车少,载重量又小,这就够麻烦的了。还有更让人撮火的一件事儿:光有车也没用,得有汽油啊!当时,解放战争还在进行,汽油,是多金贵的物件,全都消耗在运垃圾上,说句公道话,真的不值。那又怎么办呢?就任凭垃圾这么堆着不成?
当然不成!当时,北平市军管会、市政府联合下发《北平市载重空车出城协运垃圾暂行办法》,做了硬性规定:举凡汽车、人力手车、兽力车、排子车等,无论公私,要出城,必须协助捎运垃圾。
人力手车现在工地上还能见到许多;排子车,其实就是一种大车,人拉的时候就叫排子车,稍微改装就成了马车、牛车这样的兽力车,按照后来北平市清洁运动委员会工作总结的说法,利用这种车运垃圾,无论是效率还是效果,丝毫不逊于汽车。
所有参与清运的载重车辆,都可以获得免捐通行的优惠。不过,在当时的规定中,并不包括黄包车。这人力车和人力手车,一字之差,所指的东西,可差了十万八千里。这是坐人用的,拿它运垃圾,还做不做生意了?
但这就是动员群众的力量。正应了叶剑英市长的那句话: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清洁自己的家园,没有什么不乐意的。
填壕沟消纳垃圾,
变废为宝
小时候家里烧过煤炉子的朋友应该都还记得这样的场景:路不平了,或者有个坑什么的,家里的大人就会铲点儿炉灰,填好整平,压瓷实了之后,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当年,北平市的垃圾运到城外就是干这个用的。
解放军攻打城市的时候,面对国民党的城坚炮利,经常会用到挖战壕的方法,一路挖到城根底下。那水平绝对是世界一流,壕沟里能跑汽车坦克,面积极大,四通八达。而如今北平解放了,用这些壕沟来消纳垃圾,不正是变废为宝嘛!
令人惊叹的是当年就是用这些垃圾,不仅填平了城里城外的坑坑洼洼、战壕沟道,还垫出了一条从北平通顺义的公路来!
就这样,从1949年的4月26日至6月30日,第二阶段工作:各待运场和重点场所积存的垃圾被全部清出。而此处提到的重点场所,当然就包括天安门。
直到今天,恐怕都很难精确统计,当时到底有多少干部群众曾在天安门挥汗如雨。不过当年学联需要动员4300名学生去义务参加天安门广场的清扫工作,号召发出之后,一天就有18000名学生和青年来报名,
人多就是力量大。随着天安门地区的垃圾运除干净,第二阶段工作结束。从1949年3月24日到6月30日,历时91天的北平大清扫胜利完成。在清运工作总结中,记录下来的是这样的数字:清运工作共动用人力73537名,兽力车32113辆,汽车807辆,汽油5409加仑,全部用款人民券22466895元,折合银元,两万有余。除故宫地区以外,全城共运除垃圾近22万公方,共计20万1638吨。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