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一项“找工作是否动用过关系”调查问卷中,约有21.5%的受访学生承认自己为求职动用过“关系”,还有21.5%的学生因为“关系”等因素,在求职时有过“被挤掉”的经历。没有“关系”应届生该如何寻出路?有高校老师建议,部分缺乏“关系”的应届生到二、三线城市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于大学生就业选择来说,相比“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甚至四、五线中小城市,确实具有某些有利于“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优势,比如,相对更便宜的房价、更通畅的交通、更宽松的生活竞争压力等。

但是,所有这些二、三线城市的就业优势当中,显然并不包括“关系”这一选项,因为事实正好相反,不完全倚仗“关系”、就业环境相对更公平开放,恰恰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一大就业优势而非劣势。众所周知,在此前的“逃离北上广”过程中,缺乏“关系”并不是选择“逃离”的主要理由,而在随后接踵发生的“逃回北上广”中,缺乏“关系”恰恰正是选择“逃回”的重要原因。这正如有大学生指出的,“二、三线城市更拼爹”、“大地方‘拼钱’,小地方‘拼爹’”。

事实上,这种“小地方更拼爹”的“关系”依赖,在现实中也能得到十分直观生动的验证。比如,此前频繁发生的许多“萝卜招聘”、“量身定制”、“岗位世袭”事件,像“凡是乡镇一把手,均可解决一名子女工作”等,几乎都集中于基层中小城市,而最近广受诟病的多起领导子女“火箭提拔”事件,同样也是如此。

因此,将“到二、三线城市就业”,作为“没有‘关系’的应届生的出路”,委实是太不靠谱,不仅显得“诊不对症”,更近乎“饮鸩止渴”。

当然,从理想的就业公平角度看,无论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关系”或“拼爹”的重要性或严重程度其实都只是相对而言的,只存在相对而并没有绝对的“拼爹”或“不拼爹”——二、三线城市也不可能完全只靠“拼爹”,一线城市同样不可能完全不拼爹。

既然如此——哪里都有“拼爹”,那么什么才是没有“关系”学生的出路呢?真正理想治本的对策,显然并不是一味消极被动的逃离躲避“关系”、“拼爹”,而是努力积极主动去消弭畸形的“关系”、“拼爹”本身,打造一个真正“只拼才能不拼爹”,有利于实现选贤任能、优胜劣汰的公平就业环境。

而要做到这一点,长远来看,无疑又不能只囿于就业谈就业环境,还需从整个社会秩序的公平正义构建着手,进行全面整体的推进。一方面,应从市场经济秩序着手,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进程,着力破除各种市场垄断壁垒,构建一个真正建立在全面开放、自由竞争基础上的市场秩序。而在这样的市场基础上,“只拼才能不拼爹”的市场就业秩序,势必更有保证、也更水到渠成。

另一方面,也须从社会法治秩序尤其权力秩序着手,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不断裁减精简政府过多过滥的权力,同时强化对政府官员手中权力的充分规范和制约,这诚如李克强总理最近强调的,“既要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又要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很明显,在现实中,大量的所谓“拼爹”,追根溯源实际上就是“拼权”,而所以能够“拼权”,既是权力过多过大、没有“放到位”的结果,也是权力不受制约,该管的事务没有“管住管好”的产物。 (张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