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餐饮环节食品及相关产品抽检结果显示,44.44%的大米存在镉含量超标,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镉米”之所以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大米产地土壤遭受镉等重金属污染。对此,专家建议不要长期食用一个地方出产的粮食,应该尽可能分散化,降低风险。(5月20日《人民日报》)
这条新闻,无疑给人带来很大的触动。一是44.44%的大米镉含量超标这个数据,很是令人震惊;二是大米镉含量超标,不是无良商人为追求“卖相”而违法的个案,而是产地土壤遭受镉污染等更为无奈的现实造成的。而网友们出于对这一现实的愤怒,对给出“勿长期食用同一地粮食”建议的专家骂声不绝。但实事求是地说,专家既不是土地污染的制造者,也不是决策者或执法者,给出这样的建议,其实也是在自己能量范围内的好心之举。因为这样的建议被骂,委实有点冤枉了。
有关耕地污染,近年来虽算不上舆论热点,但也常被人们议论。现在的耕地到底被污染到什么程度,估计是一个很难被具体掌握的信息。但尽管耕地不会说话,可从地里长出来的农产品,却可以通过人们的感觉指标,或相对简单的农作物单项检验指标,间接证明耕地的污染程度。四成多大米存在镉含量超标,已经把耕地污染的严重程度,非常客观地摆在了人们面前。
可是作为天天要吃饭的普通消费者,知道了耕地已被严重污染,你又能怎么样?专家建议“勿长期食用同一地粮食”,意义能有多大?换了一个产地的粮食,谁知道其中又有哪些重金属超标?再说,普通百姓只能从包装袋上分辨产地,可谁能保证包装袋不做假?再退一步说,就算是买大米做到了经常变换产地,其他连包装都看不到的农产品,我们又怎么来分辨产地呢?
工业排污,生活垃圾,滥用高强度的农药化肥,加上农膜的广泛使用……种种现实让人们看到,人类在对财富的不断追逐中,也在自掘坟墓。可是,如此严重的后果,指望所有人都能清醒地认识,并自觉摒弃眼前利益的诱惑,为很难确定的长远利益着想,显然是不可能的事。那么,如果只有专家的清醒建议,没有立法、行政等各种社会治理手段的驱动,人类自掘坟墓的蠢事必将继续下去。
食品安全之严峻,到了不得不采取“勿长期食用同一地粮食”的地步。在生产及流通环节,就肯定存在“谁守法谁吃亏”的现实环境。那么,在对产业链的控制、监管上加大力度,加快创新,也就成了当前政府最紧迫的工作。而从控制与监管的相对性来看,坚持安全第一,在加大监管能力的同时,适当调整食品市场的开放度,以“管得过来,管得住”为前提,真正为消费者负责,当是眼下既积极、又稳妥的举措。(马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