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了双臂,写出来的字却如行云流水;他以双脚作画,画出来的却是美丽的人生。

26年前,一张张“无臂青年师振峰脚书画展”的海报,传遍我市大街小巷,一幅幅书画行云流水,神采动人,然而让人惊讶的是,这样的作品竟然是用双脚创作出来的。

1976年,刚刚19岁的师振峰在一次工作中,因为意外事故永远失去了双臂。可是厄运并没有让他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在亲朋好友的帮助和鼓励下,他从1978年开始练习用嘴和脚练书法、画国画。经过十年常人难以理解的毅力和不断磨炼,终于学有所成,他的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获奖无数。

师振峰身残志坚、笑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感动鼓舞了无数人,也感动了一位姑娘。1988年,清秀俊美的河北姑娘赵丽翠冲破世俗的偏见,毅然来到了师振峰身边,从此两人相依相伴,恩恩爱爱。

他的烙花形态逼真,堪称一绝,他虽身体残缺,却创造了一个完美的世界。

走进詹东升家,记者被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烙画带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山水、竹子、牡丹形态逼真,老虎、狮子、猴子活灵活现,他的烙绘技艺炉火纯青,他被誉为“中国烙虎第一人”。

然而他小时候却因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残疾,虽然没有了完美的身材,但是乐观坚强的他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1980年,詹东升开始钻研烙画,一烙就是30年,他的烙画多次在全省全国获奖,而成功之后的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特殊学校无偿传授他的烙画技术。他说他想把技术传授给孩子们,让他们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能有立足之地。

他出身贫寒,更不幸落下终身残疾,然而面对命运的不公,他用顽强的身躯造就属于自己的辉煌。

幼年的汪功顺出身贫寒的农村家庭,1岁时因为抽风无条件及时医治,左手落下了终身残疾。

虽然生活很不方便,但是汪功顺没有放弃。20岁时,他带着对县城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只身来到新县县城,找到了一份油漆工的活。由于头脑灵活和肯吃苦的干劲,他很快成了当地有名的油漆师傅,经过十多年的打拼,汪功顺的事业终于小有成就。

2004年,汪功顺看准时机创办了功顺实业公司,很快企业发展壮大起来。5年后,公司年产值近亿元。

事业成功后,汪功顺一直关心着残疾人事业和家乡的建设,多次捐款慰问残疾人,还积极资助家乡特困生上学和农村建设,受到了家乡父老的好评。

在这个公司里,不到300人的员工中就有260名残疾职工,占在职职工人数93%以上,这是一个企业,更是一个特殊群体干出的事业。

说起这个企业,不得不提到姜芳国,小时候因患小儿麻痹症,姜芳国落下了终身残疾,在以后几十年里,他切身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艰难,想找一份工作之不易。

1987年姜芳国承包了固始县福利电器厂,他招集的第一批工人就是十几个残疾人,从此开始了扶残助残的不悔之路。2009年,他成立了固始县远洋电器厂,投资一千多万元,解决了260多名残疾人就业。

多年来,该公司一直把残疾职工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公司根据生产特点,残疾人员的不同残疾种类,不同残疾程度,因人而异,分别安置不同岗位。

在生活上,该公司还对残疾职工给予特殊的照顾,车间内配有降温防寒设施,装有饮水机,备有医用药品,为重残疾员工准备了轮椅。在宿舍内装有电风扇、热水器等,让残疾职工工作更方便更安心。

扶残助残,共同行动

市残联统计显示,目前我市共有各类残疾人56.1万,也就意味着每14个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他们大部分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其中约5.6万的重度残疾者,生活更加艰难。

在帮助贫困残疾人解决生产生活问题方面,在信阳市政府2013年“十件好事”中明确提出把16~59周岁的三级残疾人最低100元的养老保险作为政府财政支出,代为缴纳。

另外在特殊学校的建设、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等方面,主要采用政府投入加社会捐赠的方式,目前已筹集了近百万元的捐资助学款,获得慈善企业家和社会捐赠共计810万元。

保障残疾人就业 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如何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让他们享有与正常人同等的社会权利,参与社会生活,帮助他们就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市残联理事长吴蕾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培训残疾人9182名,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5699人。

今年市残联计划全年完成6000名残疾人培训任务,使400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保证实现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后残疾人职业资格证获取率在70%以上。

帮助残疾人 需要全社会参与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残疾人,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助。不仅基本的饮食起居问题要解决,在公共设施建设上也需要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情况。

“有时候看到街上的盲道被占,真想问问占道者如果他们身患残疾,或者亲人朋友有这样的不便,还会去占盲道吗?”在采访中,不少市民向记者说道。

针对这种情况,市残联理事长吴蕾建议,医院、商场、车站等公共场所都应该设置无障碍通道,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另外,相关部门还需保障各路段盲道的顺畅无阻。

吴蕾认为,帮助残疾人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只有大家广泛参与才能真正做到帮残助残,让残疾人融入社会大家庭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实现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