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消息(记者 周海燕)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949处),我市淮滨县的蒋国古城、光山县的永济桥以及鸡公山管理区的鸡公山近代建筑群榜上有名。

据悉,这次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47处,其中河南169处,信阳市3处。截至目前,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增至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0处。据省文物局5月3日下午对外通报称,新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信阳市3处分别是:古遗址1处,为位于淮滨县期思镇的蒋国古城(西周至战国);古建筑1处,为位于光山县泼陂河镇的永济桥(明至清);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处,为鸡公山近代建筑群。此次入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信阳深厚重实的历史文明。

三处文物:历史悠久 智慧结晶

据市文物局负责人介绍,蒋国古城,位于淮滨县城东南15公里,居于白露河和淮河汇流处的中间偏南地带,为期思镇政府所在地。古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500米,北以期思河为屏障,东、西、南三面城墙依稀可见,墙址残高2~4米,墙基宽32米,东部和南部护城河遗迹尚存。它是我市沿淮河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西周时,周成王封周公旦第三子伯龄于此,是为蒋国。蒋国历时四百多年,春秋时(公元前617年)灭于楚,楚在蒋故地置期思邑,期思至此得名。秦、汉置期思县,南朝梁天监四年置期思州,陈置边城郡,隋废郡改县,唐初,期思县废,一直隶属固始县。1952年淮滨建县,期思为淮滨县所辖。期思蒋国古城的发现,印证了《史记》、《汉书》、《水经注》等史书记载,充实了史书记载,纠正了史书记载,对研究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古城范围内遗存丰富,有蒋国王陵墓群、将军墓群、孙叔敖庙、孙叔敖墓等人文景观,周边淮南湿地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永济桥,永济桥又名万金桥,位于光山县城南25公里的泼河镇老街北头,呈南北向横跨于泼陂河上,连接泼陂河南北两街。该桥始建于明代,为典型的联拱石桥,全部由雕琢过的花岗石条构成,建筑结构严谨,其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特点。永济桥是河南省现存最长的古代石拱桥。南北长101米,东西宽10米,桥下9个拱形孔长度不一,长度6至12米,其宽度和高度由中间孔向两边递减,使整座桥呈八字型。桥面由台阶式柱头石条砌成,整座桥全部由花岗石构成。河两岸均有岩雁翅墙,雁翅墙上有古城墙,桥南头有跨桥桥头楼堡。东20米处有水东门可进入河道至大桥底部,西有明兴寺,东有明清街。

鸡公山近代建筑群,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处,北距信阳市区38公里,南距武汉174公里,系大别山山脉。主峰海拔811米,报晓峰768米,景区面积27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2.7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层68平方公里。这里是我国南、北方天然分界线,有“青分楚豫,气压嵩衡”之美誉。20世纪初,与庐山、莫干山、北戴河并称我国四大避暑胜地。新中国成立后,经调查,仅古建筑群仅存212幢。1978年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的八大旅游区之一。1982年被国务院审定为首批4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6年,鸡公山近现代建筑群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2009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十大避暑名山。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我市是文物大市,地上地下文物十分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结合信阳悠久的历史文化,以《文物保护法》为法律武器,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全面开展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使全市文物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9处。

目前,全市文物库房达10个,馆藏文物已突破万件,三级品以上文物近3000件,其中一级文物119件,二级文物638件,三级2061件,部分文物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很大影响。例如,平桥区长台关一号战国墓出土的铜编钟、罗山蟒张出土的商代酒、浉河区平西出土的春秋四不象牺尊、光山宝相寺出土的春秋青铜器群等都蜚声海内外。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重点发掘了固始侯固堆大墓、光山宝相寺春秋墓、平西南山嘴古墓、平桥长台关七号战国墓等古墓葬,取得了重要考古成果,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文物保护是国家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近年来,我市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原则,先后投入近亿元资金维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达百余次。通过多年的维修保护,我市大部分古建筑及近代建筑得到了有效保护,其中一部分已被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纳海内外宾客前来旅游观光,从而极大地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为了搞好文物普查和征集工作,市文物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先后与1979年~2000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两次规模较大的文物征集活动。第一次是1979年~1985年,全市连续开展了文物普查及征集工作。全区普查队伍近2400人,普查出重点文物点2378处,其中历史文物1690处,古遗址780余处,古墓葬600多处,古城址160多处,古代寺庙和碑碣100多处,近现代革命旧址400多处,帝国主义侵华罪证遗址60多处,征集各类文物1269件(套),搜集和征集史迹资料8000多万字。第二次是2000年4月~7月,我市共征集近现代文物近万件,其中一级文物36件,二级169件,三级3342件,一般文物5000余件。

1980年4月,罗山县蟒张乡后李村在修建水利设施时发现一批商代晚期墓葬,经信阳地区文管会清理发掘后,认定其为一商周墓地。以后的十几年内,市文物部门在这里共发掘商周墓葬82座,其中大部分为“息”族墓,出土了近千件各类文物,尤其是出土的商代酒,已作为世界最古老的酒被载入《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