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有一篇《平顶山母亲暴打8岁女儿20分钟,致其死亡》新闻引起广泛关注。

文中报道小女孩在一次考试中考了92分,不敢回家交差,便把同桌的满分卷改成自己的名字拿回家,被母亲看穿。随后,母亲在与老师聊天中发现孩子声称“同学送的”计算器是偷拿家里的钱买的。于是,这位恼羞成怒的母亲用铁丝和拖鞋将女儿持续殴打20多分钟。小女孩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谈及此案,平顶山市检察人员刘桂芳分析道,当前社会中的家长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所发生的家庭暴力中,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在社会中遇到的“坏”情绪,无法发泄到朋友、同事身上,带着这种情绪回到家,作为弱势群体的孩子便成了出气筒,“往往不是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而是家长的情绪最终伤害了孩子。”

看到这篇文章后,我在内心深处被深深地震撼着。尤其是刘桂芳的一番分析更让我醍醐灌顶。我将此稿打印出来回家交给9岁的女儿看,并同女儿深谈过,向她坦承我原来思想上的误区,并承诺以后注重她的学习和办事态度,不过多追求结果。当她遇到挫折时,我帮助分析原因,不再埋怨和责骂,并请妻子监督,努力成为朋友式的家长。女儿将信将疑地说:“看你说话算数不!”

女儿的一句话让我自责和检讨。我对女儿要求一向较严。女儿聪明伶俐,但也常使点小性子和作业不认真。当心情好时,我还能把这当作是小孩子应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但当心情不好时,我就极不耐烦,就会出现大声斥责或动手打之,在有意无意中践行着“踢猫理论”。

我出生在农村,结合目前社会上一些“蜜罐”里年轻人抗挫折能力不足等问题,我认为家适当保持一点高压对孩子成长是有好处的。但事与愿违。在家中,她仅把她母亲当成依靠,很少跟我说知心话,遇到困难只告诉她母亲,还特意嘱咐“别告诉我爸爸”。

一次我让她先背英语单词,然后再提问她。她当时有畏难的情绪,而在我“不要讨价还价”的呵斥声中只好照办。当提问时,她虽然不是一气呵成,但还能说出准确答案。但当我再一次布置任务提问时,她却对答如流。我一查才知,她是将单词抄在草稿纸上,以先写下来再回答我为由作弊。一阵批评后,我问她为什么如此。她说:“你布置这么多,在这短的时间内我咋背下来?”“能背多少就是多少。”“那你肯定又骂我!”

在潜意识中,我认为家是避风的港湾,家人是最亲近和最可依靠的人,对待他们不必过多地注重形式,否则显得生分,所以也很少顾及家人感受。前几天,我在外面遇到不如意的事,有些情绪。回到家后,妻子说起一个小事,却引起我的反感。越说越激动,最后吵了起来,吓得女儿哇哇大哭。这种情况在我家已多年未出现。

事后冷静下来后,我同妻子认真分析,根源还在我的情绪上。

正如刘桂芳所说,现在大家的压力非常大,在不同的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往往只顾着扮演好自己最在乎的角色,而忽视其他角色。也许是亲不必拘礼吧,最不受看重的角色往往是亲人这个角色,因为这个角色的风险最小,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透支着亲情,最后还是要还的。

(甘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