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工作人员正在对独木舟进行发掘。 |
信阳消息(记者 王 娟)4月26日,市文物局考古工作人员在息县临河乡刘大庙村附近的淮河河滩上再次发掘出土了一艘千年独木舟,这已经是息县淮河河滩发现的第四艘独木舟。根据外观、造型和制造工艺,专家初步推断,数千年前的息县已经有了造船作坊。
市文物部门接到群众反映,一位村民经过淮河河滩时发现了一艘独木舟。经过考古专家现场初步勘察后,市文物部门决定对独木舟进行发掘。4月25日上午,记者跟随市文物局考古工作人员来到息县临河乡刘大庙村的淮河河滩。在现场记者看到,一艘长约7米的独木舟被淤泥埋住,船头和船帮裸露在河滩上。市文物局专家根据以往经验很快制订出发掘方案,并迅速展开了发掘工作。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发掘,工作人员终于将独木舟基本清理出来。独木舟舟体两头呈尖状,由一根完整的圆木凿成。经测量,这艘独木舟残长6.68米,高0.4米,舟首宽0.66米,舟尾宽0.615米。由于这艘独木舟被埋在淤泥中,舟首、舟尾已腐烂残缺,但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据市文物局考古专家刘开国初步估计,这艘独木舟的年代与第一艘3500年前商代独木舟和第二艘2800年前周代独木舟年代接近,应该是属于商周时期。从第一艘到第四艘,连续四次发现千年独木舟,根据外观、造型和制造工艺,刘开国推断,数千年前的息县已经有了造船作坊。
“连续多次发现数千年前的独木舟,对于淮河流域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市文物部门已经上报了《信阳淮河上游古沉舟考古调查》课题,并得到省文物局批准,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开始进行。”参与现场发掘的市文广新局副局长丁永祥告诉记者,“这一课题的开展,将对我们系统研究淮河古沉舟以及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气候生态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过两天的紧张发掘,这艘独木舟已经顺利运抵信阳博物馆并得到妥善保护,具体文物价值将进行进一步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