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自心悟茶禅正是在“悟”这一点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共同之处。所谓“体验有得处,皆是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古人把此个境界看作平常”,都与茶及茶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

显然,禅师论禅,是要排斥法执、我执,以便自悟本性。执,即束缚。就如“吃茶去”,如拘泥于此三字,死钻牛角尖有可能成为人们理解上即“悟道”的束缚。因此禅宗是要人们做到“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也就是说要达到“内外不住,来去自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坛经》)的精神境界。禅茶的深厚基础,缘真实体验的深刻性。

茶事及其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极平常而自然的境界,然而真正要有高深的境界又必须是工夫不断,悟头始出。虽然“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但此体验本身即得来不易,必工夫不断,方可有悟。进而言之,悟虽可得,亦随时可失,所以说“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不灭”这就全然是一个保持境界的事了。

禅宗的茶事活动之所以日益讲究,甚至将其化为一个艺术境界,奥妙全在于此。赵州和尚的“吃茶去”早已从具体实际生活上升到超脱忘我的一种“悟”,从而具备了一种崭新而深刻的文化意义。如果我们仅仅依据茶的醒脑提神的药用功能,对禅宗的坐禅修持的证道法,倒有解释的用场,但对慧能以后禅宗那种“见性成佛”,不靠禅定的那种顺乎自然的境界,则很难解释得通。说到底“吃茶去”,是和“德山棒,临济喝”一样的破除执着的特殊方法,是要去除人们的执着,一任自心。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