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踩街 张一帆 摄

本报记者 赵恩烽

一个华丽转身,一个优雅再现。

2010年,信阳红茶横空出世,实现了信阳茶产业由绿到红、红绿比翼齐飞的转变。2011年,“信阳红”年产量已突破6000吨,被评为“中国十大红茶”。业内人士称,无论是规模产量,还是品牌‘蹿红’速度,“信阳红”都堪称传奇。

作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以其外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内质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馥郁持久而享誉海内外,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能。信阳茶除了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健康饮品,是信阳人的骄傲,更是信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我市充分利用丰富的茶叶资源,开发茶叶新品种,从此,“信阳红”这个响亮的名字便成为信阳茶叶市场的新亮点。2010年4月“信阳红”研制成功,2011年就以6000多吨的产量、约16亿元的产值在信阳茶叶总产值中占据近1/3。“信阳红”不仅丰富了我市茶叶品种,取得了骄人的经济效益,还拉长了茶产业链条,带动了绿茶销售。在高铁沿线,乃至全国各地,每个“信阳毛尖”专卖店内,“信阳红”与“信阳毛尖”红绿两相宜,成为信阳的“城市名片”。

“之前只炒制‘信阳毛尖’,现在增加了‘信阳红’,整个茶叶上市时间就延长了。”茶商谭军德告诉记者,“信阳红茶主要利用夏秋茶作为原料,而过去这两季的茶叶基本都是不用的。”

在信阳长达数千年的产茶史上,一直只产绿茶不产红茶,这一局面在2010年被打破。2009年年底到2010年4月,经过不到半年的时间,信阳红茶研制成功,并在此后不久举行的信阳茶文化节上,闪亮登场,一炮走红。

信阳红茶一经推出,我市便高起点规划信阳红茶生产经营,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注册了“信阳红”商标,允许信阳各大茶业公司在“信阳红”品牌下,推出自己的品牌,促使企业加大“信阳红”的推广力度。

据了解,我市浉河区、商城县等8个主要产茶县区的20家企业已先后试制出红茶产品,部分企业已实现规模化生产。

2010年9月30日,一场信阳历史上首次、中国茶界罕见的“信阳红风暴”宣布启动。据了解,“信阳红风暴”是为了提升“信阳红”红茶品牌影响力而组织的高密度宣传推介活动。

2011年5月以后,以“江城卖茶”、“上海秀茶”、“福州赏茶”、“广州品茶”为主题,在武汉、上海、福州、广州等长江以南区域再次掀起“信阳红风暴”。

同年12月25日,“信阳红风暴”——北京论茶活动举行。管彤、周立波、汪洋等社会名人轮流上阵担纲主持,部分茶界、文化界专家围绕信阳红“从茶园到讲堂、从街头到殿堂、从卖茶到论茶”,先后举行了三场论茶活动。

得益于对“信阳红”的力推,2011年1月,“龙潭”信阳红、“信阳毛尖”被指定为河南省国宾接待指定用茶;同年3月,“龙潭”信阳红成为全国“两会”指定用茶。目前,“信阳红”成为我国新派红茶的优秀代表,被评为“中国十大红茶”。

事实上,在红茶崛起的大背景下,“信阳红”的发展并非一枝独“红”。在河南,继“信阳红”之后又出现了多个以区域命名的红茶品种,短时间内,“桐柏红”、“函谷红”争相上市,被称为“豫茶三红”。

到去年年底,信阳红茶产量近850万公斤,产值近20亿元,“信阳红”让我市茶叶有了一个与“信阳毛尖”并驾齐驱的新品种。预计到“十二五”末,“信阳红”产量将达5万吨,产值达60亿元以上,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达6000元,茶叶亩产值达6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