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在芦山震区搜救了36小时后,壹基金救援联盟四川响应中心主任陈凯决定带领同事撤了:‘我们在这里已经没有价值’”。“没有价值”,恰恰反映了价值,因为这证实了地震发生36小时内,诸多救援群体的工作效率。不仅让人感到欣慰,同时也启人深思,面对灾难,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救援?
芦山地震发生后,众多千里之外的民众心系灾区,人们如饥似渴地通过网络寻找最新的信息。为多抢救出一条生命而欣喜,从面对镜头含笑的小女孩那里汲取力量,也为灾区生命通道被堵塞而着急,甚至为红十字会一天内收获无数个“滚”引爆口水战。灾难除了摧毁,还催生出更强大的力量,众多情节在社会里不断地发生、撞击。我们这些身处平安之地的人们,在安享丰富物质与灾区满目疮痍的对比中,在平安与劫难的对比中,愈发容易迸发出悲天悯人的冲动和施救的热情。
但,人们的热情导致的无序,使得地震灾区的生命通道被堵,严重影响救灾效率,确实是此次救灾过程中最令人窝心的事。重灾区车流量剧增,成为除落石外影响震后救援效率的一大因素。“爱心”私家车大堵路,面对灾难,我们缺少的不是爱心,而是用心。因为救援,不仅要有爱心,更要尊重救灾的规律与秩序,灾区群众更需要有理性的脉脉温情。
此次芦山地震的应急救援非常迅速,但在灾害评估方面仍然不够,尤其是对民间组织救援的指导不足。比如有报道反映“芦山的水,多得都可以洗澡了,但下面有的乡、村,还是送不过去。”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组织,在救灾中发挥的作用往往就被堵在了“最后一公里”,灾区群众的需求和救援队伍之间的信息也缺乏有效沟通。
面对灾难,不怕危险与辛苦,渴望贡献一己之力,这种勇气与情怀令人动容。但在灾难发生后,在需要科学、理性的救灾中,我们更需要理性的思考,把如同火山般喷涌的热忱留在胸中,在理性的思辨中行动,这是灾难给我们的教育和启示。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