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们公司组织优秀员工去泰山春游。我们到达泰山时正赶上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我只得买了件一次性雨衣穿在身上,然后才开始登山。
在通往南天门的石阶上我遇到一位中年汉子,他挑着扁担,挺直了腰板儿,扁担很短,像弯月,扁担两头的货物用油布包裹得非常严实,可能怕被雨水淋湿了。中年汉子一路上喊着“借光——借光”于是游客们都自觉地为他让出一条小道来,我打量了他一眼,他戴着斗笠,面庞黝黑,身材矮小,穿着一双已分辨不出本来颜色的旅游鞋。从他挑担的姿态看,这副担子起码在100斤之上。他担着担子拾级而上,步履稳健,徐徐而行。导游告诉我们,这是泰山脚下的山民,靠为山上寺庙和游人运送祭祀和生活用品谋生,俗称“担山”。
我们走到五大夫松的时候,雨突然下大了,路上的游人纷纷躲到五松亭内避雨。这时我又看到了他,仍旧是挑着担子不急不慢地往上攀登,破旧的斗笠抵御不了山风和雨水,他全身湿透,雨水顺着黑红的脸往下淌,为看清石阶,他不时用手抹去脸上的雨水,自顾自地沿着石阶走远了。
山上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雨停后我们继续拾级而上,不久后就超过了那位“担山”。随着山路越来越陡,我的腿脚也越来越沉,尤其进入十八盘后,石阶又窄又陡且因下过雨非常湿滑,我只能扶着石阶两旁的扶手一步步地往上挪,一瓶水都不想多拿,每遇宽敞一点的平台就要停下来喘口气。
正当我走走歇歇时,他从我身边超了过去,脚步却明显慢了下来。台阶太窄,他每上一个台阶都很吃力,但他并没有放下担子坐下休息,只是走一段就停下来在平坦点的地方站一会又继续攀登。
我们费劲气力终于登上了南天门,大家都恨不得找个地方躺下来。我突然看到他正坐在石匾下,扁担两头的货物已经交给了货主,扁担靠在他的身上。他用破旧的斗笠扇着风,平静而满足地打量着过往的游客。我忍不住和他攀谈起来,他说他们这是靠山吃山,一天挑两趟,一趟60元钱。我问他干了几年了。“有22年了,我18岁开始和爹一块儿挑担,成家后我自己单干。”他一脸自豪地说,“老婆孩子还在家等着我,我不在这儿闲扯了。”
他平淡的话语中透出的是家庭的重负,他用结实的肩膀挑起了一家人的希望,我不由对他生出一丝敬意来。相比于我们这些空手登山的游客,他身担百十斤重的担子,靠一种惊人的毅力才能登上泰山之顶,他是普普通通的泰山“担山”中的一员,心里装的是自己的劳累和全家人的希望,在平凡中孕育伟大,在卑微中创造奇迹,铸就了泰山春天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卢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