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人们寄托哀思、悼念亲人、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文化内涵丰富,古有寒食、插柳;而如今,虽然传统祭祀方式还不能一时转变过来,但随着保护生态环境、文明祭祀的不断提倡,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一束鲜花寄哀思”的祭祀方式。
本报记者 张 勇
见习记者 马依钒 王 洋
传统祭祀方式仍存
信阳自古就有“早清明”的习俗,进入3月下旬,市民就纷纷祭祀先人,寄托哀思。大街小巷的花店里,菊花、百合和勿忘我占据着显著位置。市区,不同地域的车牌号也多了起来,带着祭祀、缅怀之情,天南海北的游子陆续归来,就连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到的几位小学生也能说出:“4月4日清明节,家家户户要祭祖。”
3月30日上午,记者来到贤山公墓,因为是周末,所以前来祭祀的人很多。数年来的传统祭祀方式早已深入人心,来到先人的墓碑前,一些人还是免不了要燃几炷香、烧一叠纸钱、放一挂鞭炮,但与前些年相比已经有了不小的改变。“虽然一直在倡导文明祭祀,但是传统习俗一时还是很难更改的,很多人都觉得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用这种传统的祭祀方式才能够更深切地表达出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公墓保洁员孙万华正在打扫散落一地的祭祀炮纸,他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是他和同事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近一周以来,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处理掉很多炮纸和祭祀垃圾。“等到清明节过完,我们还要忙活一段时间,把公墓的所有角落再仔细地打扫一遍。”孙万华说道。
文明祭祀日渐增多
“近年来,随着文明祭祀的大力倡导,我市清明祭祀方式的移风易俗还是显而易见的,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用鲜花寄托哀思。”正在贤山公墓现场办公的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陈元江说道。
“一方面是保护生态环境、文明祭祀先人的移风易俗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传统祭祀习惯很难迅速、彻底地摒除。因此,文明祭祀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市民转变观念,而方式上还需要以引导和劝导为主。”陈元江说道。在市区的几个重要祭祀场所都能够看到醒目的宣传标语,如 “倡导绿色殡葬、提倡文明祭祀、保护生态环境”、“以鲜花、绢花、红绸带等文明祭祀方式代替烧纸、烧香、放鞭炮等旧习俗”。据了解,3月21日,市殡葬管理所发出了《信阳市市区清明祭祀活动公告》,向市民介绍市区贤山公墓、金山陵园、黑马石公墓、晴雪陵园等重要祭祀场所的清明祭扫注意事项。
“爸爸,我们不烧纸、不放炮了,就给爷爷送上一束漂亮的鲜花吧。”一个10岁左右的小女孩手捧一束鲜花,跟爸爸一起来扫墓。在采访中,她告诉记者:“鞭炮太吵了,纸钱太呛了,我爷爷生前喜欢养花,送来一束鲜花应该是最合他的心意了。”
清明祭祀不忘先贤先烈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到。3月29日,罗山县子路镇中心校本部和丰店小学、张寨小学、殷湾小学等一起组织了以“红领巾的怀念”为主题的清明扫墓活动。少先队员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高举校旗,整齐列队徒步10余里,来到该镇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张寨村无名烈士墓前祭奠先烈。
此次祭扫活动,是对身处和平年代、被家长捧在手心里的中小学生的一次爱国主义再教育。通过祭祀,让学生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继承先烈遗志,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的明天。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缅怀文坛领袖何景明,3月30日上午,信阳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们自发前往何景明墓进行扫墓。景明墓前,同学们列队整齐,通过默哀和鞠躬的方式,表达对先贤的无限哀思。随后,同学们纷纷拿起劳动工具,打扫景明墓周围的卫生,清理纪念碑附近的杂草、垃圾,把墓前的鲜花和花圈摆放整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先贤的崇敬之情。最后,同学们在景明墓前礼拜先贤并郑重宣誓,立志努力学习,志存高远,为完成新一代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而积极进取,为国家进步、民族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3月31日,浉河区五星办事处辖区的青年自愿者和少年队员手持鲜花来到“龟山晴雪”烈士陵园祭奠先烈。站在烈士墓前,青年志愿者和少先队员仿佛置身于烽火连天的岁月,看见了先烈们浴血奋战的场景。
“祭祀不忘先贤,教化垂范后人。每年清明节前夕组织青年志愿者和青少年学生到烈士陵园祭奠,是对当代青少年自省自励的一次洗礼,在营造清明节文化氛围的同时,也具有传承感恩纪念、弘扬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五星办事处团委书记对记者说。
古人的本色清明
“现代人认为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所以,清明前后人们不辞劳苦地去祭祖和扫墓。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比我们更会过清明,虽然他们也祭祀先人,但他们在纪念逝者的同时,更愿意去憧憬未来,更注重人与自然季节的和谐相处,因此古人把清明过得有滋有味。”3月30日,记者在信阳师范学院采访时,该院文学院的姚教授与记者谈起古人过清明的习俗。
姚教授说,踏青是古人过清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欧阳修在《踏青词》里写道:“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清明节期间,正是古代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节,按照《礼记》的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在古代原本男女授受不亲,可唯独在清明期间,可以“奔者不禁”,暂时废除了那些男女之间的条条框框,男女可以自由交往。古代的单身男女自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机会,往往在踏青的时候成就了一段罗曼蒂克的爱情。
“放风筝是古人在清明节的传统娱乐项目,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间放风筝时会在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称为‘神灯’。古人放风筝有讲究,为的是放走晦气,消灾解难。古人会把自己害怕的各种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然后等到风筝升到空中,立刻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而逝,这样晦气也被带走了,这就是古人清明节的‘断鸢去晦’。这种习俗在我们古代流行了很长时间。”姚教授说。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这首诗所描述的是古代清明插柳的习俗。在与姚教授交谈中,记者得知,民谚中还有这样的话:“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柳枝有灵性,在古人的心目中有避邪作用,清明亦是鬼节,古人借柳枝避邪驱鬼,年年插柳,祈望福降千家。
“古人在清明时节还提倡进行体育活动。”姚教授说:“清明节荡秋千是传统习俗,不仅黄口小儿荡秋千,弱冠之年的青年、耳顺之年的老人也荡秋千。除了荡秋千,古人清明节也喜爱玩蹴鞠,蹴鞠是现代足球的起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为弘扬传统文化,如今我们国家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清明,我们不但要祭祀故去的亲人,也不妨学学古人,过一个本色的清明。”姚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