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5日,北京三位律师致函国土资源部,申请公开全国地下水监测详情。日前他们收到书面回复,一并寄达的还有厚达400页的水质报表。专家分析称,报表呈现的总体水质状况可能与现实不符,我国目前使用的地下水质量标准仍是20年前的,早已过时。(3月27日新华网)
国土资源部在规定时间内向申请人公开水质信息,其表现值得肯定。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得到改善。首先,对于事涉重大公共利益的信息,还是处在“无申请不公开”的状态,而不是自觉地、常态地、面向所有公众予以公开。这种“挤牙膏”式的信息公开,无疑抬高了人们及时全面获取政务信息的精力与成本。
其次,尽管水质报表有400多页,不过信息的显著性和细致程度仍有待加强。比如“每个数据是否超标未明确体现”、“每份报表并无水质情况的综合结果”、“从400页到一页纸的结论,没有详细的概述和说明”。最关键的,还有16项水污染常规分析指标不在公布的范围内,“重金属如铅、镉等物质,都没有检测”,以及部分地方水质检测缺项太多。但就是这样一份报表,专业学者都从来没有见过。到底能从中解读出什么,恐怕不是两三天的事情。
专业术语和枯燥的数据,往往会成为“公开也看不懂”的借口。但是这些术语和数据既然能转换成供领导拍板决策的通俗语句,为何不能通晓明白地告知给公众?这也提醒我们,政府信息公开离不开第三方专业人士的监督——机密之所以成为机密,很多时候不是因为难懂,而是因为不想让你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6日强调说,“要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有些事情可以通过公开让群众参与,与群众商量,共谋解决的办法。”面对公众对环保信息的渴求,“说真话,交实底”可从一杯水开始。 (林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