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重点是,转变职能、理顺职责关系,推进大部制改革。

改革中,一些机构被撤并,一些机构将重组。接下来挪位子、搭班子、挂牌子、刻章子、花票子,涉及改革的部门将有很多具体的工作要做。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并不会自动到来,检验大部制改革成效的,我以为至少有两个标准是不可少的。一是服务效能,二是部门预算。我比较关心的是大部制下的部门预算工作,毕竟部委有多少票子又如何花票子并非小事。

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已经实施有几年。从本质上看,部门预算所表现的是纳税人购买相关政府服务的价格。最近几年来,相关部委预算公开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但是从一些已公开的预算来看,有些部门预算公开的象征性高于实用性。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失之于粗。比如,一些部委都只能笼统地公布资金的使用方向,公众看不到其具体的用途,看不到具体的项目支出。二是艰涩。不说普通的民众,就是业内专家也坦陈“看不懂的地方”太多,相关部门没有很好地向公众解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钱、干了什么事情、具体项目花了多少钱。三是“三公支出”没有有效地降下来。

许多项目,社会公众主动申请公开相关信息,得到的回复很多时候是“不能说得太细”。如今大部制改革之后,部门预算也会有所调整和损益。相应的,做好部门预算的难度也会加大。新的部委局应该有新的气象,新的工作业绩,我以为能否真正节约开支,能否把纳税人的钱用在刀刃上,能否切实减少“三公支出”,能否做好细化预算工作,也是检验改革成败的标准之一。

(采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