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学雷锋”活动日,《山东商报》记者在济南一些学校门口的随机调查发现,很多低年级小学生却不知道雷锋是谁,各类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最雷人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雷锋是修塔的,他住在雷峰塔里。”

“学雷锋日”,媒体上鲜有相关活动的报道,与过去流传的“雷锋没户口,3月来4月走”相比,形式上学雷锋的热情,也渐渐淡去。

诚然,雷锋的式微有着不可忽视的时代背景,社会价值多元与生活方式转变,让他不再是盛装道德的唯一容器。于是,“雷锋”开始从记忆中模糊,孩子不知道雷锋是谁,并不雷人,他们是成人的镜子,鉴照出家长乃至社会丢掉了雷锋。

曾经温暖过几代人的雷锋精神,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真的不需要吗?其实,这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沉渣四起的时代,我们仍然需要雷锋精神,需要他来温暖我们的心灵、涤荡我们的灵魂,更需要他来引领社会精神的救赎。作为一种精神,理应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内化成为思维行动的一部分。

“雷锋是谁”不止小学生要回答,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回答,因为找寻遗忘的雷锋,就是寻找精神回来的世界。把雷锋从具象的形象中解放出来,并置身于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教育孩子,激励自我。当人人心中有雷锋,当精神融于血脉,雷锋便不再是节日,也不再是所谓的“谁”。(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