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主席为英雄战士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此后,“雷锋精神”在中国弘扬了半个世纪,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50年过去了,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精神面貌在变化,但是“雷锋精神”随着时代的沉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再一次去回顾那些与“雷锋”相伴的岁月,或许会有新的感悟,这个社会需要“正能量”,而这个时代更需要“雷锋精神”。

见习记者 熊晓辉 李秋艳 吴 楠 李贝贝

统一街卖“炸串”的摊贩:这里有不少流浪人,我经常看到有些年轻人买东西给他们吃,一个煎饼啊、一个炸香蕉啊、一根烤肠啊……现在的年轻人心肠真好!

中山南路等公交车的市民:前不久,我在这里等公交车时,看到一个小伙子很热心地给一位老人指路,并且搀扶老人上车还付了车费,最后自己没钱坐车了,一个小姑娘又给了那名小伙子一元钱,我觉得他们都是“活雷锋”。

浉河公园一老太太:天气好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孙子一起来公园玩,孙子还小,每次都是用推车推着他过来的,但是公园入口的S型门需要把车子抬起来才能进去,我抱着孙子抬不动,但每次需要入园的时候旁边经过的人都会帮忙抬进去,我很感谢这些无名的好心人。

敬老院“五保”户:每年逢年过节,都会有一群一群的人来敬老院,给我们带来欢乐,带来慰问品,让我们不再孤单,他们都是“活雷锋”!

平桥区政检胡同一居民:这边有个理发店的年轻小伙儿,每个月都会领着自己的店员去给一些老弱病残的人免费理发,已经坚持好几年了,他们都是好样的!

把雷锋精神融入到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那会儿,我已经上班近5年了。当时我所在的医院上下都掀起了一股学雷锋的高潮。”回忆起当年,已经72岁的田宝珠依然是记忆犹新,“医院里会发一些学习的文件,平常广播还有宣传栏都在宣传雷锋精神,我自己也一直通过书本不间断地在学习《雷锋日记》。”

田宝珠告诉记者,雷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贯穿于她学习的始末,她和周围的同事也是一直用这样的精神严格地约束自己,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

“跟我同年代的人,对学习雷锋精神都是很有感触的,大家真的是切实地把雷锋精神融入到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当时在我们身边各行各业都不时地会涌现出‘活雷锋’。”在田宝珠看来,雷锋精神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去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学习雷锋好榜样》旋律传遍大街小巷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在谈到向雷锋学习时,年近五十的胡先生自然而然地吟唱出《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曲。

出生于1964年的胡先生20世纪70年代中期正在上学。他告诉记者,那时在学校,上课前经常要喊口号,上课时老师会专门讲雷锋叔叔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学校的墙上标语写的、宣传栏里贴的、“大喇叭”里广播的都是关于学习雷锋的宣传内容。“那时候,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乐于助人,要知恩图报。”胡先生说道。

胡先生笑着对记者说:“我在小学和初中一直坚持帮助村子东头的一对残疾母子挑水,一直到6年后离家才间断。”

胡先生说,雷锋精神对他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多年后,他也依然用雷锋精神来教育子女,要他们乐于助人,艰苦奋斗,更重要的是永不忘本,坚持真善美。

学雷锋就是做力所能及的事儿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张宇正在上小学,每到学雷锋日,总有两件事让他记忆深刻,一提到学雷锋做好事,要么是上大街扶老太太过马路,要么就是在马路上捡到5分钱交到警察手里边。

张宇记忆中那时候的5分钱还很值钱,能买豆沙馅的烧饼或者冰糕,一到学雷锋日,伙伴们就忙着在回家的路上将积攒的5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而对于那住在学校里面的张宇来说,每次学雷锋做好事对他来说就变成了一件很头痛的事儿,实在没办法他便在放学后留在教室帮助同学打扫卫生。

如今张宇已经成为父亲,儿子正在上小学一年级,对于雷锋精神,张宇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雷锋精神体现着人的善良本性,因此在教育儿子的时候,他会引导儿子怎样去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让儿子知道其实雷锋精神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

学习雷锋从写作文开始

学雷锋,写作文,是80后小伙儿王亮最深的记忆。20世纪90年代中期,王亮正在读小学,每到学雷锋日,就被老师安排写《学雷锋 树新风》的作文。而学生们对雷锋的了解,不过是从课本上收录的雷锋故事和雷锋语录而已。 

“我那时候作文最差,所以对写作文是刻骨铭心。一到雷锋日,就开始犯怵,因为我的作文都会被拿出来当作最差的‘范文’来读。我那时候就觉得这些都是‘雷锋叔叔’惹的祸。”刚满30岁的王亮提到当年的“光荣事迹”不禁笑了起来。

但“雷锋”这个名字也确确实实地植根在了他们那代人的心里,虽然没有人会真拿着5分钱去交给警察叔叔,也很少再去刻意做“好事儿”,但是看到有人拉车爬坡,大家都会冲上去加把劲儿,捡到东西会很积极地交给老师。

“从总体上说,我觉得那个年代的学雷锋更理性了,大家不会绞尽脑汁地去做好事儿,但是碰到了一定会去做。”王亮说道。

学习雷锋从小事做起

90后的李柏林上小学时已经进入新世纪,当时新时期的雷锋精神还一直被提倡,并且当作一个很慎重的事情做,学习雷锋精神更加务实些,学校要求学生做一些实事。

李柏林记忆中,每到学雷锋日,学校便开会讲雷锋的事迹,让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除此之外,还会有演讲等活动。在雷锋日当天老师都会带着学生们去街道或者小区拔草,捡垃圾, 打扫卫生。上中学时,学雷锋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学校会举行一些送温暖活动,组织给那些非常困难的同学捐款,或者收集自己看过的书和不要的衣服,送给需要的学生。

上了大学,李柏林开始意识到,其实雷锋精神已经深入自己的内心。虽然很少再有学校组织的学雷锋活动,但李柏林开始在自己的生活中去主动帮助别人。在李柏林看来,学习雷锋精神并不是只限于那一天,应该成为人的一种潜意识,从小事做起,从实际出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雷锋档案”之一

人物:左璇

职位:高铁信阳东站客运领班

标签:爱岗敬业

领导印象:对旅客真心,对同事率真。是指挥员,是战斗员,是个80后的好小伙儿!

13年的“跑上跑下”,让他对这份工作爱到了骨子里。每一分,每一秒,他都在用最真诚的心对待着每一位旅客,而旅客的每一声感谢,每一个微笑也都缓解了他的疲劳。

80后好小伙儿,用心做好服务

3月3日,记者见到左璇时,他正拿着对讲机慌慌张张地从站台跑过来,1982年出生的他,已经在铁路上兢兢业业工作了13年,颇具感染力的活力中透露出成熟与稳重,东站的风有点大,但他脸上依然渗出了细小的汗珠。

“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刚好有一班车到站……”他腼腆地笑着用手擦了一下额头的汗珠。左璇告诉记者,从早晨开始上班直到晚上最后一班车到站(或者离站),他就一直像这样里里外外地跑,每天都是拖着累得失去知觉的脚回家。最累的是春运的高峰期,他曾连续6天几乎都没怎么合过眼。接一次站的时间平均是22分钟,而他一天要接30多次, 脚底板都磨得发白,还起了好几个水泡,回家一脱鞋,家人看到都会很心疼。

当被问到这么累有没有想过放弃或者换份工作时,左璇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让他记忆最深的是一位粗心的父亲,因为趁列车中途停靠邵阳站时下车抽烟而没来得及上车,而一对年纪很小的儿女还在车上。当左璇接到邵阳站的电话时,马上与列车长取得联系,并亲自到车上接那对小兄妹。“两个孩子都哭成泪人儿了,看着真让人心疼。”左璇动情地说着,之后他找来女工作人员哄孩子,又给孩子买东西吃,好不容易才平复过来的年龄稍大的哥哥终于慢慢地记起了父亲的手机号,就这样孩子与远在千里之外的父亲联系上了。

“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个大男人竟然会当众哭起来。他一见到两个孩子就抱着他们一个劲儿地哭,说话也语无伦次起来。那一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哭了,我们高兴,我们也感动……”左璇激动地说着,眼睛再一次湿润了。

“我爱这份一直‘跑来跑去’的工作,当旅客把我当朋友,当我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很多东西失而复得时,我觉得再累都值!”平复了一下情绪的他铿锵有力地说道。

“雷锋档案”之二

人物:朱海兵

职位:信阳供电公司王岗供电所电工

标签:公而忘私

村民印象:海兵真是位难得的好电工,为我们村做了不少事情。

16年如一日,他如“钉子”一般,在平凡的岗位作出了不平凡的事情,他是新时代的“徐虎”,他是乡亲们心中的“活雷锋”。

电工朱海兵:平凡角色闪光辉

两年前的一个深夜,在朱海兵所在的村民组,一声急促的呼救声划破寂静的夜空。听见邻居家进了盗贼,朱海兵二话没说冲了进去,然而歹徒却掏出匕首凶狠地向他腹部刺来,他的身体顿时血流不止……

“他从小就爱行侠仗义,乐于助人,此次行为绝不是一时冲动……”朱海兵儿时的伙伴王敏这样说道。

“这么好的人咋遭此不幸呢?”得知朱海兵受伤的消息后,村民周家田十分伤心。1997年,一次意外,他失去了一条腿,是朱海兵帮他在村头开了一个代销点维持生计,考虑他行动不便,朱海兵主动帮他进货,经常帮他检查屋顶是否漏雨,用电是否正常。

在朱海兵所在的村民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到山外,交通十分不便。2006年,朱海兵自掏腰包7000多元,请施工方出动挖掘机帮助挖路基。经过20多天的努力,一条结实平坦的石子路终于通向山外,这条路后来被村民命名为“海兵”路。

而在领导眼中,朱海兵更是一个好员工,在户户通电工程中,朱海兵白天带领队伍翻山越岭去施工,夜晚挨家挨户地协调。为减少开支、节省时间,他让施工队住在他家里,让妻子做好饭,徒步6000米山路,将饭菜送到工地上。通道协调难度大,他先拿亲人“开刀”,将电线杆立在了父亲的稻场上。

为了更好地为村民进行供电服务,朱海兵公开了手机号码,承诺不管分内分外随叫随到,他还自费购买了一些常用材料,以备应急抢修使用。

“雷锋档案”之三

人物:胡志平

职位:农民

标签:古道热肠

村民印象:没有他,我们全村人可能都没水喝。

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他接受的是大自然最纯真的教育与洗礼,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高深的理论,在最困难的时期,他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使全村人都喝到了水。

自费供水,这老汉真是好样的

胡志平是淮滨县王营村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农民,可提起这位已60多岁的庄稼汉,王营村八组近300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他可真是个大好人,要是没有他,我们生产队的人可能都要渴死了!”村民说道。

这事儿还要从两年前说起。2011年,对于王营村八组的村民来说简直像噩梦一样,连续几个月不下雨,河流断流、井水枯竭,眼看着都要没水喝了。村民都商量要出去买水喝,出去转了一圈却发现,附近几个村子基本上也都断水了,在这干旱年头又有谁会愿意把稀缺的水供应给别人呢?

就在村民们焦头烂额之时,胡志平挨家挨户跟大家说当年自家井打得深,现在还能抽出来水,大家可以去他家挑水。这对焦躁的村民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有水吃了。

“老三,我来挑点水……”、“三爷,我们家没水了……”这样的话每天都会重复很多遍,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人来挑水,他总是二话不说,架起电机就抽水。

干旱的季节,水跟油一样金贵,村里人听他人说,别的村子一车水要100元钱。大家去胡志平家取水却一分钱也没掏过,觉得过意不去的村民自发要给他出电费。但当大家把钱递到他面前时,他却急了:“怎么能这么见外?这老天爷不下雨,咱也不能让大家都干死啊!以后谁再跟我提钱,我就跟谁急!”

此后,再没人敢提起钱的事了。整个夏天,不间断地抽水,原本老旧的电机也用坏了。“当时我们打算兑钱买个新的,但第二天还没行动,我三叔又挨家挨户叫大家来取水了!”

原来,为了怕耽误大家吃水,胡志平头天夜里又自己掏钱买了个新电机。大家是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2012年夏天,同样干旱,全村近300人依然是每天从胡志平家挑水吃,谁家也没因干旱而断过一次水。

“雷锋档案”之四

人物:吴厚荣

标签:乐于助人

邻居印象:文娱活动可以不参加,公益活动一定要参加。

心中所愿便是善,细微之处最用心。乐于助人,推己及人,一双毛袜不仅温暖了江逸树老人,也温暖了每一个听到或看到这个故事的人。

吴厚荣:一双袜子传递人间温暖

2012年12月25日,圣诞节,天空下着雪。报晓新村88岁的江逸树老人突然身体不舒服,儿女都不在身边,急坏了老伴儿。束手无策的老两口拨通了社区志愿者的电话,两名志愿者接到电话后立刻冒雪跑到市第三人民医院为江逸树老人化验、开药。吴厚荣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61岁的吴厚荣患有气管炎,冬天对她来说特别难熬。那天冒雪买药之后,她自己感冒了一个多月才好。

江逸树老人是吴厚荣的对口帮扶对象,老人家身体不好,糖尿病已经很严重,常年卧床,平时活动都要有人搀扶着,现在只有老伴儿在身边照顾。到了冬天,衣服穿得厚,活动更加困难,吴厚荣也比往常更频繁地去看望他。细心的吴厚荣发现江逸树老人每次下地活动穿鞋都特别不方便,天冷的时候穿个带脚后跟的棉拖鞋暖和一些,但是老人家没办法弯腰提鞋,这样以来每次上厕所都要折腾大半天,老人也受罪。不带脚后跟的棉拖鞋当然方便,可又会冻脚。

吴厚荣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为自己也特别怕冷,所以决定给老人打一双厚厚的毛袜。买毛线,翻出毛衣针,毛袜打好送去后,江逸树老人一“试穿”,效果果然不错。他每次下床活动都是穿个不带脚后跟的拖鞋,既方便又不会冷。吴厚荣送的毛袜伴随江逸树老人度过了整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