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差、款式旧,居然还有毒?”上海质监部门近日抽检发现,一款学校订制的摇粒绒冬装学生服中含有可致癌的芳香胺染料,而这家生产企业在过去3年间曾4次因质量问题登上过质监部门“黑榜”。这一消息公布后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和质疑,多次在抽检中“落马”的企业为何仍能持续经营进而年年中标?
涉事校服厂商3年4度抽检不合格
上海质监部门此次专项监督抽查发现,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生产的OUXIA摇粒绒冬装学生演出服含可致癌芳香胺染料。据介绍,这类染料含有偶氮基团,对人有可致癌性,且对人体的伤害不可逆。而涉事的欧霞公司产品,在过去3年间曾4度被质监部门抽检不合格。
一石激起千层浪。“坑谁也不能坑孩子啊!”不少学生家长及网民得知“问题校服”情况后焦急万分,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回应质疑:到底哪些学校购买了这些校服?为何3年连续抽检不合格的企业能一直承制订单?被检测出质量不合格的校服如何回收销毁?
17日晚,上海市浦东新区质监部门回应表示,被抽检出含可致癌物的是50套学生演出服,抽检时当即就被全部扣押且均未流出,生产厂家欧霞公司已被立案调查。
随后,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体育)局公布了与欧霞公司有过校服订单往来的21所学校名单,截至18日晚,这些学校由欧霞公司供货的26444套校服已全部暂停使用并送检,相关检测结果将在近期对外公布。
听闻校服抽检出可致癌物质后许多家长表示担忧,即便学校并未与欧霞公司有业务往来,依然担心自己孩子穿的校服不安全,希望有关部门能展开更大规模的排查,确保校服的质量安全可控。
家住上海市长宁区的学生家长周女士说:“校服、校车、教具等学生用品,不仅要符合国家标准,甚至应该高于国家标准。学校应当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身’在前,这是最基本的责任和底线。”
“黑榜常客”为何年年中标
上海质监部门表示,加上这次抽检出可致癌物质,欧霞公司的产品3年来4次登上了质量抽检不合格“黑榜”,其中两次是因为PH值超标。这样的“黑榜常客”为何还能年年中标?记者调查发现,小企业制衣成本低、学校采购权限大、监管环节存漏洞是主要因素。
17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新德村的欧霞公司,生产车间目前已经全部停工,一楼仓库里堆放着几包未出厂的校服。据悉,这家公司承制校服已有四五年时间,年销售量在1.5万套~2万套。
据了解,在上海等全国许多地方,校服生产厂家大多是欧霞公司这样的小企业,而校服的生产本身几乎没有任何门槛,“能做服装的厂子,基本上都能做校服。在这附近,像我这样的还有三四家,没什么大的厂子。”欧霞公司负责人王龙珠说。
学校为什么一定要找这种小企业生产校服,而不能找相对更有质量保证的大企业?
最普遍的说辞是校服限价过低。上海某小学退休校长张京堂说,高中学校自制校服每套不能超过250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自制校服每套不能超过150元,采购价格需要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现在市面上小孩子好一点的衣服,150块能买到吗?校服成本一年比一年高,价格却不能动,学校怕家长投诉乱收费,只能压低成本。小企业也是微利,有时候还要给采供方回扣,根本赚不到几个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装生产企业负责人说。
企业为了赚钱“偷工减料”,学校为了价廉“睁眼闭眼”,致使无良商家仍能订单不断。更重要的是,自制校服的采购权完全在学校手里,教育主管部门除了价格把控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监督管理的职责。
“我们只跟学校打交道,竞标的时候,我们拿服装过去,把服装的原料、设计讲出来以后,完全由学校来选要哪家的服装。他们基本上选了一次,我们就会合作好几年。”王龙珠坦言,生意总免不了熟人牵线搭桥,有一些人情往来。一家校服生产厂家生产的校服不仅对口多个学校,还可以从幼儿园到高中“通吃”。
在校服的采购和验收过程中,学校的权力缺少约束,另一方面,也不具备鉴别校服质量的能力和技能,容易被不法厂商忽悠。
“我们没办法,只能看看衣服是否有破洞、脱线等情况,不可能分辨出原材料是否有毒害。有些合作多年的老企业,可能连质检报告都不看就收货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江镇中学学生处的老师说,对学生校服质量或原材料进行把关,“这应该是其他部门的事情”。
管好校服不是一个部门的事
18日晚,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就“问题校服”事件作出了反思:“调查欧霞公司存在问题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已经暴露出在实际工作中监管不严、职责不明等问题,各部门间协调机制尚不完善,监管也有漏洞。”此外,有关部门表示,调查中一旦发现公职人员、学校教职工有违规违纪行为,将予以严肃处理。
专家指出,校服、校车、教具等学生校园用品的生产流动监管涉及多头部门,如何守住安全底线,保障学生基本权益,绝非一方责任,而需各职能部门打破壁垒统筹监管。
譬如,提高承制企业准入门槛,进行生产流动全环节的“闭环式”管理。长期关注校园安全的上海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应尽快设置校园用品生产流通管理规定,明确各个环节的牵头责任部门。校服、校车等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应当高于一般同类企业。也应当鼓励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增加对校服等校园用品的非营利性投入。
其次,上海市商业流通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说,相关部门应建立校服生产企业“黑名单”制度,提高企业违法或犯错的成本,将不合格的产品和生产企业及时清除出市场,对无良企业进行“一票否决”。
招标采购校服等校园用品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只问价而不问质,应当充分发挥其管理服务的职能。与此同时,专家提议是否由部分城市区县开展试点,制定校服等校园用品的集中采购方案。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家庭收入情况,对部分困难群体和贫困地区学校提供财政补助。
还有不少学生家长呼吁,学校在定制采购校服等校园用品的过程中,应多尊重学生家长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充分发挥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请家长一起协助监管把好质量关。
(据新华网)
⇨
相关新闻
专家:
“毒校服”不止“近忧” 还有“远虑”
“毒校服事件”近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上海欧霞时装公司生产的一款校服,被检出致癌物质可分解芳香胺。2月18日,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在官方微博上公布了2012年曾经在该公司采购学生服的21所学校名单,要求学校通知学生暂停穿着学生服,组织统一送检。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毒校服”中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实际危害并非仅仅是“近忧”,还有“远虑”。
经呼吸道、消化道等进入人体
芳香胺染料属于偶氮染料,偶氮结构是染料中产生基础颜色的重要物质,如果没有它,大部分染料的基础颜色将无法呈现。部分衣物在穿着过程中,偶氮染料会被还原,就可能产生有害芳香胺物质,被称之为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并非所有的偶氮染料都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目前被禁用的只是还原后释出确定的24种芳香胺类的偶氮染料,约有130种。
芳香胺染料属于芳香族氨基化合物,种类繁多,可经过人的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吸收进入人体。大多数芳香族氨基化合物品种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涉及以下6个方面:1.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使红细胞失去携氧能力;2.溶血作用;3.肝脏损害;4.急性化学性膀胱炎及肾损害;5.皮肤黏膜的刺激及致敏作用;6.致癌作用。
芳香族氨基化合物种类繁多,不同的化学结构导致了其毒性效应方面的差异。在上述6方面危害中,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溶血作用、肝脏损害与急性化学性膀胱炎往往属于急性中毒的范畴,考虑到衣物中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还原释放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且剂量有限,通常不会对消费者构成急性危害。而皮肤损害和致癌作用,会作为长期的风险而存在。
危害平均潜隐期超过20年
有专家认为,在这些有毒染料中,毒性最强的当属联苯胺。联苯胺及衍生的盐类物质具有强致癌作用,在一定剂量及接触时限条件下可导致膀胱癌等恶性肿瘤。
自然环境中不会自然生成联苯胺,环境中存在的联苯胺均为人为所致。有研究者认为,联苯胺所致膀胱癌是低剂量长期累积暴露的结果。工作中接触联苯胺的职业暴露,罹患膀胱癌患者的平均接触工龄在10年以上,而自开始接触算起,平均潜隐期多在20年以上。潜隐期是指“非传染病”从暴露于病因到发病所经历的时间。考虑到“毒校服”中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污染方式,人体接触联苯胺等可分解芳香胺的剂量要明显低于职业暴露,因此推断其致癌风险,一方面患病概率会更低,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其潜隐期会更长。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现在已经有了更加安全的替代产品,将含有可分解芳香胺的染料淘汰早已具备了技术条件。但现实情况是,此次的“毒校服”事件并非是首次在服装中发现可分解芳香胺。近几年,国家纺织品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曾检测全国20家企业送检的1051份样品,发现约6%的样品中含有纺织品禁用的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其中2%的送检样品还检出高致癌性物质联苯胺,最严重者超标达190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儿童及婴幼儿服装进行了监督抽查结果也显示,5款童装产品中被检出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