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善于养生的专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民间也流传“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语。专家认为,“春捂”这种民间传统习惯有一定道理,特别是在早春,乍暖还寒,“捂”着点儿较容易适应季节的变化。

“春捂”固然好,也需“捂”之有道。那么,“春捂”应该“捂”多久?怎么“捂”?“捂”哪里呢?

“捂”多久 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至15天。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咽喉等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何时“捂” 从温度上讲,通常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气温低于15℃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服带来的不便;而当气温超过15℃,则可考虑脱点厚重衣服了。从感觉上来说,若“捂”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也不必急着脱衣;若感觉“捂”出了汗,就不妨早点换装。另外,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至10℃,或冷空气到来前一两天,也要“捂”起来。

怎么“捂” “春捂”应该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背、腹、足底,且要根据天气变化和自身体质适当“递减衣物”。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四季保健,从饮食起居和身体锻炼上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

春季穿衣讲究“捂”,但不是随便“捂捂”就能达到保健效果。春季穿衣多少因人而异,但要掌握一条标准,就是不能出汗又暖和,一旦出汗,就要适当减一点衣服。(新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