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5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上调300元和290元。
实事求是而言,本次价格上调的幅度并不大,而且按照现有的价格机制,价格上调在意料之中,但发改委为了春运的需要推迟了价格的上调。但是,最近国际油价跌势并未停止,在此情况下,急急宣布上调价格,给很多人的感觉是如果再不调,听任国际油价下跌,则很可能失去本次价格上调机会。
事实上,自2009年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以来,关于成品油价格机制的质疑就没停止过。究其原因,概因目前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存在三大弊端:一是缺乏透明度,目前定价原则是以国际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和合理利润确定,但具体和哪个国际油价接轨,权重如何,国内平均成本、税收和合理利润又是什么样的大概数字,都从未公开。二是每次调价考虑的因素太多,成品油定价的市场化和与国际接轨的大方向并没有坚持。三是22个工作日的调整周期过长,其实为国内的石油巨头提供了囤油或左右价格的空间。
正是因为如此,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目前对缺乏公开透明的成品油价格机制进行彻底的改革已经成了当务之急。而对于价格机制的调整,过去一年来,发改委也不断喊话,而且多次表示“改革思路正在研究论证中,待各方基本达成共识后,再择机推出”。但到现在为止,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新机制仍然没有任何出台迹象。
可以说,从最早的政府完全定价,到现在以国际油价为基础的政府指导定价,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多年的努力也说明,成品油定价的市场化选择是对的,是不可逆转的。但是,在推动市场化的过程中,应该果断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对现有定价机制存在严重残缺和不符合市场化以及透明原则的机制进行调整。如果不能在市场化和透明度上下工夫,改革就很可能失败。我认为,未来的新的价格机制一定要严格跟踪国际油价的变化,秉承透明的原则,通过公开、主动、持续的方式披露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关键信息,包括:价格的基础是以哪几种国际原油价格为参照“平均”计算出来的,成品油价格调整的频率多长,价格幅度如何确定等。在信息透明的基础上,缩短价格调整周期,使价格的调整更具有敏感性,防止既得利益者对公共政策的干扰,给民众一个合理的价格调整预期,并根据情况不断进行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各方认可、照顾各方利益的相对完善的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 产业政策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马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