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瑶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后,每周末有一篇看图写话的作业,主要是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孩子细致的观察力。起初,只要求简单地描写,我便任由他自己涂鸦。渐渐地,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加,老师对字数和主题也有了要求,生性贪玩的儿子却总是敷衍了事。

为了引导他写好看图写话,每次我都根据图画内容先用平白无奇的话讲一个故事,然后再加些优美的词汇为故事着色,让儿子分辨哪个更好,以此来说服儿子写文章要适当加一些生动形象的描述,这样文字才不至于苍白空洞。我让他先在脑海里构思一遍,然后口头描述,最后再下笔。在他讲述时,我一边认真听,一边适时地启迪,大大激发了他的热情,瞬间妙语如珠。见火候已到,我便催他抓紧写。一旦发现废话连篇、语句不通的地方,马上让他改正,如需大刀阔斧调整的,他宁愿修修改改,也不愿擦掉重写。最后,作文本被涂抹得惨不忍睹。

一日,和朋友聊起此事,她也是一脸无奈,感叹孩子写作文犹如天马行空,不知所云。我问她怎么处置,她干脆利落地说:“撕毁重写啊!”我问:孩子如果不同意怎么办,她坚决地说:“没的商量,反抗也没用。”

我如法炮制,可是根本行不通。每次让他重写时,他都胡搅蛮缠,不愿多写一个字。渐渐地,我发现看图写话成了儿子的负担,他总是拖沓到最后一刻才动笔。这让我很伤脑筋。

忽然有一天,儿子朗读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第三个小板凳》,让我很受启发,我决定下次用这个故事来教育他。

转眼又到了周末,儿子磨蹭了两个小时才写完看图写话,扔给我后便以为万事大吉,正欲摆开阵势玩呢,忽听从我口中清晰地传出“重写”两个字时,他顿时像面条样赖在地上不动了。我故意问他是不是学过《第三个小板凳》,儿子不以为然地说:“学啦,怎么的!”我问他:“爱因斯坦为什么要做三个小板凳?”他原本趴在地上的身子直了起来,哈哈大笑说:“因为他的前两个小板凳实在太丑了。”我问他哪个最好看?他扬着头说:“当然是第三个了。”我赞许地说:“是啊,可是如果不是他拿出之前做的那两个更丑的,老师怎么会知道第三个是最好的呢?虽然和别人的手工比起来还是有些丑陋,但毕竟是他认真完成的。”儿子认真地点了点头,我进而鼓励他说:只要你努力,一定能写出最好的作文。

听了我的话,他把双手递给我,我轻轻一拉,他便从地上一骨碌爬起来,坐到书桌前,掀开本子重写,这一遍果然写得饶有意思。我让他把两次写的前后对比,他自己不好意思地笑了,并得意地把第二次写的好词好句大声读给我听。

没想到爱因斯坦的第三个小板凳不仅启发了我,还让儿子明白如果没有前两个小板凳做参照,恐怕永远也感觉不到第三个小板凳的进步。每每儿子做事烦躁时,我就安抚他,并鼓励他多做几个“小板凳”。生活中也一样,无论我们经受了多少挫折,都不要泄气,不妨像爱因斯坦那样多一些坚持不懈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