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宪科 徐 杰
第一次见到刘举高,是寒冬的一个下午,在他的“贤山居”内,热情、豪爽而健谈的刘举高,犹如冬日的暖阳,消融了彼此的生疏。
1964年出生的刘举高自幼酷爱书法,小即习书,从书二王为主,颜真卿、柳公权等也多有临习,日日临池,心之所至,家中所有能书写的纸都遍布字迹。他更好读书,手不释卷,每有闲暇即辗转于书案之侧。
1985年左右,我国著名书法家西中文先生在信阳商校任课,刘举高有幸成为西中文的学生,老师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功底为刘举高打开书法世界广阔的大门,“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刘举高说,他为能够有这样一位老师而庆幸,在西中文的熏陶下,刘举高的书法技艺日渐精深,即使在下岗再创业等困难时期,刘举高仍坚持书写,每当万籁俱寂、夜深人静之际,正是他挥笔习书、抒发性灵之时。
师从西中文,刘举高不但学到书法,同时对做人做事也有深刻的理解。“文革”时期,西中文心有所忧,愤懑于心而著于诗词,被有心人揪出来后,更是毫不隐讳自己的观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老师的浩然正气一直是刘举高所学习和敬仰的。“不管是做人还是习练书法,都力求一个‘真’。这是老师教导我们时,对每一位弟子的要求。”
书法的融通,既是艺术的探求,也是精神的找寻。生活中的刘举高,有着浓厚的平和思想,素心处世,侠心交友,虽然他在我市书法界不属显赫人物,但他豪爽热情的性格却为圈内人称道,据浉河区书法协会副主席王德魁介绍,圈内人每月都会在刘举高的贤山居举办几场书法沙龙,大家相聚一起,谈近期的状况,交流创作心得,并将自己的新品大作悬挂在四周墙上,相互点评,相互促进。兴浓形忘之时,大家还会邀刘举高放声高歌,“他的嗓音比拟他的书法,两者唯一的差别一是有名师指点,一是自学成才。”王德魁说。
“举足越千嶂 高步达三江”,这是王德魁专为刘举高写的一副对子,以寓意自己对好友的赞誉及期许。“书法已经融入我的生活,古人云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是一日不写,茶饭无味。”从刘举高话语中,可见其精进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