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继疆
每天下午4时,汇集了众多娱乐场所的文化宫里开始喧闹起来,77岁的徐奶奶慢慢穿好工作服,仔细带上围裙、塑料手套,开始一天的“工作”。凌晨3时30分,当喧嚣了一天的文化宫逐渐沉寂下来,只剩下闪烁的霓虹灯似乎还在回味曾经的热闹。昏暗的灯光下,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在散落着各种垃圾的垃圾堆旁,徐奶奶孤独的背影格外醒目——她不停地翻着垃圾,只为多捡几个空饮料瓶,换点钱养活卧病在床的老伴儿。
几年前,徐奶奶的老伴儿由于高血压并发症的影响,行动十分不便,吃喝拉撒基本都是在床上,无法自理,更不用说劳动赚钱。自那年起,家庭的担子就变得十分沉重。由于老两口都没有工作,每月就只有370元的低保,难以维持生计。无奈之下,徐奶奶每天晚上只能守候在一个个垃圾箱的旁边,以拾荒为生。
记者了解到,徐奶奶每个月捡瓶子能换三四百元钱,再加上370元的低保,勉强够老伴儿吃药和维持生活。徐奶奶告诉记者,家中的6个孩子一家比一家苦,也是艰难维持生计,还得照顾她们的孩子。而老伴儿每次上医院需要用钱的时候,孩子们也是七拼八凑,来给父亲看病。徐奶奶说:“我现在还勉强能捡得动,我多捡一天,就给孩子们多减少一份负担,我捡瓶子,总比出去伸手要饭好。我捡瓶子,也是劳动。”
..“为什么白天不出来捡瓶子,非得晚上呢?这样休息不好可是不行的呀?”记者问道。徐奶奶解释道:“我也想白天捡,白天瓶子多些,但是我年纪大了,动作慢,‘抢’不过别人,只能晚上没人的时候再捡。”说话间,徐奶奶仍目不转睛地盯着各个垃圾箱,看到有人丢垃圾,徐奶奶拿着耙子和手电就过去了,她扒得很仔细,不“放过”任何一个垃圾袋。
“她一听说哪里有瓶子,就赶过去捡,我们怎么拦也拦不住。”在文化宫一家KTV出口边上的小卖部里,记者见到了徐奶奶的二女儿和三女儿,她们告诉记者,两家都是下岗职工,平时也只能靠摆小摊儿维持生计,母亲年纪大了,自己也不情愿让她在深更半夜出来捡垃圾,但老人始终不愿意给孩子们增加负担。
“奶奶,给您瓶子!”周围的商铺打烊后,年轻的营业员们结伴回家时,都会主动将自己当天收集的空瓶子带给徐奶奶。从小姑娘们的手中接过瓶子,她慢慢地走向自己拾荒用的筐子,并将瓶子放到里面,冬夜的严寒没有阻挡徐奶奶迟缓的脚步。当文化宫最后一盏灯熄灭时,徐奶奶挑着自己捡到的几包瓶子,蹒跚地消失在夜色中,在徐奶奶的记忆中,每一天都是这么晚回家,无论刮风还是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