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日前在省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说,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为了几张选票,为了不出事、不担责,甘当“太平官”,遇到矛盾绕着走,不愿得罪人,不敢去碰硬。从某种角度上说,这种不作为,对事业造成的危害不比贪污腐败小,是影响我们工作和事业的一大顽症。(1月18日《人民日报》)

政府部门、官员不作为,该管的不管,让很多制度规定和政策精神成了一纸空文,危害当然不小。但我认为,更值得研究的问题还不是不作为的危害,而是为什么不作为?以至于成为一种顽症?

张宝顺认为,官员不作为的原因,就是为了几张选票,为了不出事、不担责,而甘当“太平官”。然而我们又不能不承认,不管是“为了选票”,还是“不出事、不担责”,官员们的选择未必不合情理——趋利避害,乃是理性经济人的本能。原则上的说法,不能不说,但调子拔得太高,也不一定都是实话。

现代社会中,政府官员为选票所累,不是稀奇事。在美国,之所以说总统往往都是“最会说话的人”,即指当总统和想当总统的人都是最会讨好选民的人。为了几张选票,所以不作为、不敢管事,是怕得罪投票的人,或讨好投票的人,可官员不作为,该管的不管、该解决的问题不给解决,难道就不得罪人?这里真正的问题在于,权衡之下,决定得罪什么,不得罪什么人。

为了几张选票而不作为的深层原因,其实是决定地方官员职位的选票或考核权都握在少数人手中,所以官员只讨好这些人。而在决定官员任免及监督的问题上,民众缺少应有的话语权、参与权,官员不必讨好他们,那么涉及群众利益上的问题官员不作为,则是另一种合理。解决的根本之道,唯有将权力置于民众监督约束之下,这要比讲大道理有用得多。

(马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