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中东部地区多日的雾霾,从根本上讲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的问题,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媒体和公众,都由此应该绷紧一根弦,深刻认识到,雾霾将是全社会必须长期面对的问题。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公众越来越关注健康和环境,也越来越重视与之相应的权利。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完善制度,及时满足群众的诉求。在信息发布方面,政府部门可以更好地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平台,把与雾霾有关的气象监测数据和污染源监控数据,及时地公之于众。在城市管理方面,公交系统要有完备的应急方案,为市民少开私家车创造条件,卫生、教育等部门要做细致的服务,告知群众如何自我防护。类似的内容在一些城市应对高温或暴雪时都有过演练,现在需要的是更加重视雾霾,把成功的经验移植过来。

参照世界其他国家治理的经验可知,雾霾并非城市发展的“不治之症”。能否打赢这场持久战,关键在于城市管理部门有没有长期的应对机制。如果雾霾过后一切照旧,那么这个治理过程注定会更漫长、更痛苦。对雾霾的治理,必须有常态化和专业化的机制,何时要停工,何时要限行,都应该由成熟的制度来启动。这样的机制在一些地方的应急措施中已经显现端倪,当务之急是把这些经验加以固化,不要让它在风中随着雾霾一起消散。

(沙元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