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小门前,两位小姑娘正在挑选心仪的沙包。
见习记者 李秋艳 吴 楠 摄

信阳消息(见习记者 李秋艳 吴 楠)近日,姚大妈早早地赶在学生上课之前摆出了她的沙包摊儿,并且熟练地缝制着各种花色的沙包,时不时地有小学生跑过来买。

“孩子们都喜欢玩沙包,大的一元钱一个,小的一元钱一串,有5个。反正闲着也没事儿,就缝制一些沙包来卖,一天下来也能赚二三十元钱。”姚大妈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乐呵呵地说。她还告诉记者,沙包做起来很简单,就是用布把沙子包起来,然后缝制好就可以了,一边说一边慢慢地给记者演示。

“来买沙包的都是小学生,上中学的孩子都大了,不喜欢玩儿这个了。”姚大妈说道。“奶奶,要两个沙包,一个大的一个小的。”说话间,有两位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儿跑过来买沙包,把钱递过来之后,很老练地从摊儿上挑选了一个粉红色的大沙包,一串淡紫色的小沙包,看起来不是第一次买。

“女生都喜欢!我们班的男生也有好多喜欢玩的。”听到记者问是不是只有女孩子喜欢玩沙包时,其中一位穿红衣服的女孩子马上说道。

“大的是用脚夹,小的是用手抓。”两位女孩儿现场为记者表演起手夹沙包的游戏。

“我们小时候玩的都是石子,那个东西伤手不说,冬天还特别冷。现在用沙包代替,不会伤到手,而且冬天也能玩儿。”说话间,姚大妈又缝好了两个大沙包。两位小姑娘好奇地听着记者与姚大妈谈论着石子,显然是没有玩过。

“我们那个时候玩的都是石子儿,哪像现在孩子玩的东西设计都那么人性化。”十三小后门一位送孩子上学的女士感叹道。据她回忆,当年他们玩的抓石子儿都是捡上几颗大小形状差不多的石头,在石板上磨掉棱角,让石子儿既在外表上好看一些又不扎手,然后三四个人或者一群人聚在一起开始玩抓石子儿的游戏,常常右手除大拇指以外的手指甲都被磨秃了,尽管如此还是玩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