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成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见习记者 熊晓辉 周亚涛

在大别山深处,海拔七八百米的四望山上,有一所学校。如今,学校只有1间教室、1名老师和8个学生。这所学校就是浉河区浉河港镇胡岗小学,老师名叫王西成。从29岁到41岁,王西成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里,他用自己的执着和信念书写着大山深处的大爱坚守。

残破的院墙,窄小潮湿的土操场,旧旧的教学楼,土墙上留着20世纪70年代特有的标语……这是胡岗小学给记者的第一印象。2000年,29岁的王西成从四望山村小学调到了更为闭塞的胡岗小学任教。12年来,胡岗小学的教师一个一个都转到条件较优越的地方去了,然而王西成一直坚守在这里。王西成告诉记者,这所学校原来有数十名学生,由于孩子上学条件艰苦,很多村民都将家搬到了镇上。如今,这里剩下的8个学生由于家庭条件都比较贫困,所以只能坚持在这里上学。在这所只有1名老师和8个学生的学校里,王西成一人身兼着数职,他既是校长,又是教师,同时还是孩子们的保育员和学校的保洁员。

每天早晨不到6时,王西成便起床做饭,吃过早饭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便到了胡岗小学;8时,王西成便打开音响播放国歌,然后带着8个学生站成一排唱国歌升国旗。音响是市里的志愿者们送来的。王西成告诉记者,第一次用音响播放国歌时,孩子们都很兴奋,这是他们第一次在洪亮的国歌声中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升国旗之后,便开始了一天的课程。8个学生中最大的9周岁,最小的只有4周岁,其中有4个在三年级,另外4个在学前班。为了便于管理,王西成把8个学生安排在一个教室里上课,给一个年级学生讲课时,让另外一个年级的学生复习功课或者做课后作业。

中午放学后,王西成把离家近的3个孩子送到回家的路口处,而5个离家较远的孩子,王西成就让他们留在学校自己给他们做饭吃。吃过午饭后,王西成在办公室里备课,为下午的教学做准备。下午放学后,王西成打扫完教室,锁好大门,亲自护送离家远的孩子回家。学校门前有条小河,每年夏天河水上涨,淹没了水中的石墩,上学前王西成便将孩子们一个个地从河对岸背过来;下午放学后,王西成又将孩子们一个个地背过去。

一个泄了气的破皮球,一根沾满了灰尘的跳绳,这就是学校唯一拿得出手的体育用品。这样“简单的快乐”,王西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告诉记者,虽然山里的条件和城里没法比,可是他总盼望着,有一天山里的娃娃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均等的教育资源。学校里除了黑板和课桌并没有其他的教学工具,王西成便从家里带来用了几十年的手风琴,课余时间就教孩子们唱歌。

12年间,看到一个个老师先后调走,王西成也犹豫过、动摇过,但最终他选择了坚守,不为别的,只为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只为“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如果我离开学校,胡岗小学就会被撤掉,这里的孩子们就要去更远的镇中心学校上学,孩子们要走更多的山路。只要有一个孩子在这上学,我都会坚守在这里。”王西成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位乡村教师的心声。

如今,在这个人口不到300人的小山村里,已经走出了20多名大学生。每当听到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王西成心里就会感到特别自豪,那一刻,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离开胡岗小学时,已是夕阳西下,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记者的耳边仍然回荡着孩子们那朗朗的读书声——

一座房,两座房

青青的瓦,白白的墙,

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三座房,四座房

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

哪座房子最漂亮?

要数我们的小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