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老年记者 钱云飞

诗人的心情为什么总是不能平静,这也许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感。

日前,在信阳师院景明路中段目睹到一块石碑上,镶嵌有醒目的四个大字“看物明理”;我偶然送一次小孙女去上学,在市一中大操场西壁上,有排陈旧的大幅标语,其中有“明礼诚信”等词语映入我的眼帘,好像这些词语经不起拘泥。尤其在我们学府大院里没有出现做过“律奴”的说法,只能体现出“白、露”,似乎有误导一代新生之疑。

“律奴”这个词是一位知名大作家在一个演讲会上偶然讲出来的,也许这个词令人费解和陌生。所谓“律奴”,就是写格律诗的人,是要经受艰苦的磨炼而掌握声律、韵脚技巧的过程。诗的语言阴阳顿挫、优美动听,反映事物准确精练,含蓄无穷。许多人只知道毛泽东是位大诗人,诗词写得好,不知道他老人家能博通今古,是经受过“律奴”这个折磨过程的。

时下,新旧声韵是双轨并行,但只选其一,不可混用。一个诗句四个字中必有一二声和三四声的相互交替,这就是一句话的平仄关系,一、三字不论,二、四字分明,要么平平仄仄,要么仄仄平平。一首方正诗文,要篇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平起平收,间有相粘,仄起平对。所以,诗词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形式,她的震撼力是无比强大的。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就压倒了当时国民党的反动嚣张气焰,致使重庆谈判胜利成功。

新闻媒体的采编人员,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不同,动笔是匆忙的,笔下语言多是服务现实,不具诗的语言,当是情有可原,应加以善待和理解。但作为一处育人苗圃里,出现一句“全仄”的语言,怕是贻笑大方吧!本人是否班门弄斧,恭听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