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晴好,阳光普照,张德正在翻晒自己打出的红薯淀粉。 见习记者 李秋艳 摄

见习记者 李秋艳

12月5日上午,记者在息县项店镇见到张德时,他正在院子里捯饬着新安装的做红薯粉条用的机器。看到我们过来,连忙拿出他的研制成果给我们看,是改进之后的育秧盘,上面有很多小孔,是他发明的“懒汉”育秧法的关键性工具。

他人很热情,身板看起来很结实,动作十分麻利,常年的田间劳作,紫外线在他脸上印下了黑红色的印迹。

“我长得有点儿黑,怕上镜头不好看。”看到记者给他拍照,他顿时腼腆起来,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但当记者问到他怎么成为今天的种粮大户时,他顿时又健谈起来。

2002年2月,作为村主任的他突然从宽敞舒适的街道门面搬到两公里之外一个荒庄子上居住,租种560亩荒地,20亩鱼塘,群众私下里给他和他的爱人各起了一个绰号“败家子”、“傻女人”,连大儿子也经常抱怨爸妈是拿钱买罪受,而张德只是笑笑,也不多作解释,一头扎到地里苦干。

既然决定种地,累就是预料之中的事儿,可是要解决用水难却是摆在面前最棘手的问题。无奈,2002年年初,夫妻俩筹款打了一眼机电井,用水的问题算是解决了。那年年底,收获的粮食全部卖完后,张德算账后发现纯收入15万元,这着实让劳累了一年的他看到了希望,也更加坚定了扩大种植面积的想法。

打铁趁热,2003年春节前后,夫妇俩南下浙江台州购置了20万张育秧盘,又承包了2500亩荒地,几个月后,在县农业局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抛秧技术突破难关,第二年张德的育秧基地被正式命名为“息县农业局万亩水稻盘育抛秧育苗基地”,“败家子”一下子成了“十二能”,爱人王玉梅也从“傻女人”变成了“王经理”。

为了便于把这种更先进的种植模式推广开来,2005年,张德将家搬到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张德名噪乡里,在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下,育秧基地培育出来的秧苗不仅满足本县周边乡镇,还远销罗山、光山等周边五个地市。

粮食增产,晒粮成了一大难题,为了让收上来的粮食及时得到翻晒,张德硬化了1200平方米的水泥场地,200平方米的粮仓,还买了晒粮食用的铲车、扬场机、振动筛等,爱人打趣道“咱就从种到收,真成流水线了”,也就在这个时候,“十二能”又变成了“张经理”,原来的“王经理”则被村民们称为“掌柜的”。

随着事业越做越大,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种地”了,他开始盘算着做农产品的深加工。

2009年年初,张德自筹资金130万元,建起了项店镇百惠薯业专业合作社,家也随之搬进了合作社,这是张德第三次搬家。合作社集办公,社员培训,脱毒红薯品种的引进、育苗、技术指导、加工、销售于一体。去年7月份,投资35万元,引进红薯成套加工设备生产线,投资8万元建了一座30平方米的冷库,现在合作社有自己的笨薯牌纯红薯粉、纯红薯粉条。目前,合作社成员已经发展到1870户,户均年增收2500元。

“这些年,家里是喜事连连,各种荣誉接踵而至,一个孩子当兵,一个孩子上大学,现在吃喝穿戴不用愁,打心眼里高兴。我给大家报个喜,再过一段时间,我们的‘笨薯牌’红薯粉条就开始生产了,到时候请你们品尝什么是正宗的红薯粉条。”张德乐呵呵地为他还未面世的“笨薯牌”红薯粉条做起了现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