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名人树碑立传,第一,需要勇气,第二,需要功底。复述张爱玲人生里遍布的“苍凉的故事”,更是如此。

翻阅《永远的张爱玲》,你可能似曾相识,因为,那些粗浅的故事梗概也许你早已熟记在心,毕竟,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已成历史,以决绝的姿态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本“用张爱玲说张爱玲”的书。

该书的章节全部用张爱玲的作品来取名,非常精到和浓缩地提炼出其每个人生阶段的特点。谈到其显赫的家族背景和身世,作者用《传奇》来取名;谈到其文学创作高峰时,用的是《创世纪》;谈到与胡兰成的情感纠葛时,用的是《红玫瑰与白玫瑰》;谈到告别大陆时,用的是《多少恨》;谈到第二次婚姻时,用的是《怨女》;谈到其孤独离世,用的是《花凋》……这些标题和点题语全部取自张爱玲的作品,用得都非常的精准,恰如其分,一时间,让人感觉是张爱玲自己在写自己一样,格外亲切,仿佛是不经意间,张爱玲在创作中已暗自为自己的每个人生阶段做了点题,叫人心生“一语成谶”的唏嘘和喟叹。与其他站在他者的立场的传记有所不同的是,《永远的张爱玲》脱离了以往第三人称的冷静和疏离,从标题设置上便呈现出第一人称的熟稔和亲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角度和视觉上的创新。

《永远的张爱玲》作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夹叙夹议,更是大胆地引用了大段大段张爱玲自己的文字来作为补强,在增加故事的现场感的同时,有效地规避了人为的想象和推断,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增加了可读性和真实性。整体来看,该书作者文笔秀丽,甚至带有几分张氏风格的犀利,“到底是一个人迷陷于一座城,还是一座城倾倒了一个人呢”、“爱落两城,梦落一人”、“人生怎么可能圆满呢?她在离开的那一刻,才真正获得了永生”这样一些琅琅上口又字字珠玑的语句,既有文字形式之美,表达了作者的某种含蓄的情绪,作为故事白描的点缀和补充,又点到为止,适当留白,绝不咄咄逼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评论的空间。并且,不难看出,作者对张爱玲作品非常熟悉,引用的位置、时机、长短把握也拿捏有度,绝不喧宾夺主,反而有几分锦上添花之美。这足以看出作者的功底,既保留了自己恰到好处的点评,又不画蛇添足。毕竟,引用,这也是一种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每个人自己才最了解自己,也最有资格定义自己。因此,《永远的张爱玲》一书用张爱玲自己来说张爱玲的“小团圆”人生,这是一种散发着特殊韵味的写作方式和情感体验!

(据人民网-读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