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上,工人们正熟练地生产数码产品。 |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倒计时”就已开启。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民生改善的时代最强音。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十八大报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民生的“新提法”,饱含为民情怀、彰显执政为民的理念,深深触动了老百姓的情感。本报即日起推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奏响民生改善的时代强音”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内的一些新的提法和观点。要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一根本目的,就是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劳有所得”就是改善民生的一部分。要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千方百计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使所有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实现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都能按照他们的贡献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
本报记者 张继疆
从农民到工人:我工作,我快乐
这也许曾是影视作品中南方大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也是作为劳动输出大市的信阳曾经所不常见的景象:上班时,干净、整饬的厂房,朴素、整齐的工装,生产线上忙碌的背影;下班了,女工们推着车子,有说有笑地走出工厂大门,姐妹们相互道别,向各自的家中走去……然而,随着中原经济区的蓬勃建设,随着近年信阳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已不再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在信阳工业城,当周边越来越多的农民经过各种培训,走进工厂,成为产业工人,更高质量的就业,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现在每天的日子都过得很快乐。以前在家只能种地,农闲时也只能打牌来打发时间。相比与我同龄的农村妇女,我现在的生活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都要充实很多。”今年43岁的陶树平曾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以前除了务农之外,在工业城派出所旁边还经营着一家小卖部,如今的她已经是信阳工业城内圆创磁电科技有限公司管理着6个“拉长”的中层管理人员,“以前也在外地打过工,不过就干了3个月,因为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如今,就算让我工作12个小时,我都不累,因为没后顾之忧了,离家近了,什么都方便了。”“比起以前在家务农,我现在的工作不仅收入更多,而且还接受了电脑以及其他方面的培训,学会了用电脑。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我很快乐。”陶树平笑着说,“我们工厂所在的这块土地,就是我们村以前的土地,而身边的工友,也大多是周围十里八乡的亲戚。这样的环境让我们感到很亲切。”
初中毕业之后,陈琳就成了“打工族”,今年虽然只有22岁,工龄可不短。“以前我在东莞那边打工,知道信阳有了工业城也有了电子孵化园以后才回来的。比起以前在外地,生了病看病贵又没人照顾,现在在家工作,什么都有保障。”陈琳说,“在这里,我们还有礼仪、交通安全等各种相关培训,这些都是以前工厂里没有的。”
据了解,在信阳工业城,类似陶树平和陈琳这样的产业工人还有很多,在接受系统的培训后,他们从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工业城许多电子信息企业落成投产以后,消化了大量本地劳动力,我市八县两区的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都选择回到家门口就业。工业城社会事业局以及民政部门还定期组织劳动技能培训,借助平桥区培训基地,做好产业工人的基础培训,并有计划地组织本地群众到经济发达省份培训,推动了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让更多的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的同时,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当我们把目光从“信阳制造”转变为“信阳智造”时,也应当看到,我市正从一个没有电子信息产业熟练工人的地区向一个工业大市稳步迈进,而支撑起信阳工业的,正是千千万万产业工人。他们也许以前是农民,但正是由于信阳工业的发展,从而走进工厂,成为工人,实现了更高质量的就业,在自身收入增加的同时,也收获了劳动的快乐。
从贫困村到十美村:新型农村社区让我们富起来
曾经的这里,群山环绕,交通闭塞,离市中心有30公里,出行十分不便,运送物资全靠肩挑手提;曾经的这里,看似远离城市的喧嚣,实则信息不畅,让村民们苦不堪言;曾经的这里,是省级贫困村。如今的这里,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十美乡村”、“新型农村社区”典范,这里就是浉河区柳林乡红檀村。
2010年4月,市行政服务中心选派刘录春到浉河区柳林乡红檀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当刘录春刚到村里的时候,曾有很多村民产生过质疑:“一位市里来的年轻干部,能在农村安下心工作就不错,难道还真能脱掉咱村‘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如今的红檀村,组组通了水泥路,几乎每家每户出门就是水泥路,当年一出门,一脚泥一裤腿露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村里建了新村部,翻修了小学校舍,开建了农民新村,成立了农民文艺宣传队。作为一位80多岁的老党员,该村灯子塘村民组组长王忠良的父亲,执意要儿子带他到村里转一转,看一看村里日新月异的新面貌。
人们常说,安居才能乐业。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并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宜居,更重要的是要让搬迁群众有活干、有收入。新型社区有没有生命力,关键是看群众入住后有没有可靠的收入来源。有了产业,居民就业才有基础,生活有了保障,居民才能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为解决好社区居民的就业,刘录春想尽一切办法为村民做好保障、培训等工作,一部分人接受培训后可在社区内的农贸市场和商业中心就业,一部分人被安置在附近的产业集聚区就业,协调市劳动保障局举办农民工技能培训班两期,培训人员400多人次。同时,鼓励社区居民自主创业,利用境内丰富的板栗、茶叶、矿产资源等发展种植业、加工业和运输业,在税收减免、证件办理等方面提供便利。“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红檀村成功引进郑州丰晟投资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设红檀生态茶叶示范园项目。同时,借助红檀茶业公司生态茶基地建设之机,鼓励村民流转土地,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全年全村共流转土地1000多亩,新增茶园种植面积1000多亩,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农田荒芜及提高产能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究竟能带来多大的商机?曾在镇上经营着一家家具店的吴红中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村民们都是外出打工,逢年过节回来盖房子、办喜事,那个时候门店的生意很好,但因为都是十里八乡的熟人,家具都赊出去了,很多账都要不回来,最多的时候我店里的现金就被压了40多万元。现在好了,农民手里有钱了,买家具也都是现金。我正琢磨着,除了这个门店,再建一个家具厂,扩大生产。”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省委、省政府从河南实际出发,提出坚持重心下移、以农村为切入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思路、新理念,并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化体系、作为战略基点,致力于推进农民就业城镇化、农村现代化,这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大创新、创举、创造,其目的在于让老百姓真正能够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真正推动现代化进程。